宋思衡:艺术家要有改变世界的野心

2016-03-09 09:10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宋思衡:艺术家要有改变世界的野心

宋思衡

在古典音乐家里,宋思衡一直算不安分的。他总是时不时地对这个时代的浅薄与缺乏严肃精神吹胡子瞪眼一番,但一回头又喜欢把钢琴倒腾得多元、时尚。一面顶着旅法钢琴家、世界五大国际钢琴赛事——第六十一届法国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大赛的第一位中国冠军,常年在国内国外与顶级交响乐团合作;一面自己折腾村上春树、巴金等文学作品或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跨界”,在多媒体跨界上引领着潮流,与多媒体,文学,话剧,绘画,电影等艺术合作,跨界于流行,电子以及其他诸多不同音乐领域。这不, 3月18日他与电子音乐家B6合作,在上海音乐厅上演一部全新的改编自古典传统曲目《肖邦24首前奏曲》的全新电子音乐版的作品《日与夜》又将与观众见面。

记者:有人说您是个不务正业的艺术家?

宋思衡:对我来说之所以要“不务正业”,正是因为我心中有一个改变世界的野心。以前单单做一个传统钢琴演奏家,很多人会问你的往往是你一年多少场演出,出场费多少,有多少名气。自从我“不务正业”开始做多媒体,做跨界之后,很多人开始和我谈论音乐,谈论未来,谈论音乐中最美好的东西。我想,这正是我需要的。

记者:您觉得多媒体音乐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宋思衡:与传统音乐会相比,多媒体音乐会更注重体验、分享与互动。一般来说,传统音乐会具有较强的说教性,并且往往带有庄重的“仪式感”,这种模式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有很大关系,可能会让观众与音乐家产生距离。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文化的差异对“仪式感”的建立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再者,如今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当知识、资源不再被垄断,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并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传统音乐会中的“说教性”便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的音乐会应该更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而弱化单纯的说教。多媒体音乐会增添了直观的视觉呈现、故事情节的融入、和音乐贴近的现实体验等, 这会使观众更容易地进入音乐中,激发想象力,给予观众强烈的感受。

记者:您创作的两部多媒体独奏会都与文学作品有关,都是你自己的阅读体验带来的灵感吗?

宋思衡:对。交响情人梦获得成功以后对我是个不小的鼓励,之后我们还做了话剧与音乐会结合的《肖邦-爱》,也非常有趣。我开始注意到多媒体赋予音乐会的一种立体的而不是过去单一的呈现功能。正好那个时候我读了不少村上的书,很有感触,觉得这个东西好像做多媒体音乐会最合适。村上的文学作品里面它的结构感特别好,而且很新颖。他自己很懂古典音乐,也是很博学的。村上还有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他描绘了很多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这个特别适合与抽象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当时我们《寻找村上春树》音乐会邀请了村上的中文翻译家林少华老师来观看,他也带来了很多上海作协的作家朋友一起来。当时他们觉得这个形式特别震撼,比以往的读书会,书展更能展示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于是后来就违约了《“乐”读巴金》这样一部类似的作品。         陈辰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陈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