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视 一个卫视帝国的坍塌

2016-03-08 09:07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亚视,一个卫视帝国的坍塌

   

有关香港亚洲电视(以下简称“亚视”)面临倒闭的消息去年被传得沸沸扬扬,账户现金仅剩20万港元,却负债超过2000万港元的亚视在苦撑一年之后,最终难逃被清盘的命运。这个有59年历史、曾创造了无数经典港剧的电视帝国,为什么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由辉煌迅速衰败?

辉煌时期甚至超过TVB

不同于如今难以翻身的窘境,创办于1957年的亚视,是香港第一家电视台,前身为英资控制的“丽的电视”,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亚视的“亚洲小姐”评选以及众多经典港剧。

1973年仍为“丽的电视”时代时,无疑是香港电视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代表剧《大地恩情》最高收视率是TVB的1.5倍,也是TVB开播以来首次被击得溃不成军。1982年更名为“亚洲电视”,也是亚视制作最多的时代,与TVB收视甚至达到四六分。1985年,亚洲小姐开始举办,成为亚视的招牌。1988年,林百欣入主亚视并在后来成为大股东,亚视随后花大手笔从TVB挖脚,包括沈殿霞、曾志伟等艺人,《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再见艳阳天》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

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品部部经典的盛况,从2002年开始,又更换管理层的亚视,其自制剧质量和产量出现严重下滑。2010年,王征进入亚视后并没有实现“亚洲CNN”的初衷,股权争斗的内忧加上公司陷入道德危机,使得制作水平走低、收视每况愈下,亚视已无力摆脱颓势。

放弃自制优势埋下隐患

即使现在还在残喘一时的亚视也不得不接受“清盘”的结局。这个成立已经59年的卫视帝国,终究告别了历史舞台。尽管前亚视投资者王征指出,亚视的命运不是败于经营,而是败于特殊环境,但对于亚视作为一家很有影响力的电视台为何会走下坡路,很多亚视内部人员则把矛头指向管理层经营问题。

放弃亚视自制剧的优势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失败。亚视工作人员透露,尽管王征希望将亚视打造成亚洲的CNN,但实际上他不懂香港市场,只是做低成本的访谈类节目,放弃剧集生产。因为投资一部影视剧需要上千万,但广告收入却不到100万元,一部影视剧三年才能回本,亚视就放弃了拍新剧。而最后到内地影视剧市场越来越火、版权越来越热时,亚视的作品却断层了,原本是亚视最具优势的影视剧却不复存在。

股东之争也是亚视作为一个卫视帝国迅速坍塌的主要导火索,亚视成立的59年里,先后经历了7次易主,这也引发两派权力相争。“大股东相斗,就不会齐心拿钱做节目,节目类型单一、艺人名气不足以及亚视因负面新闻引发的道德危机等,导致亚视进入恶性循环。”有业内人士表示。

内容才是生存之道

“90年代还有些剧集能与TVB媲美,到了2000年后就日渐式微,公司股东不懂香港市场需求,节目制作与TVB日渐拉开差距,放弃电视剧制作相当于断了自己的惟一生路,随着一些老台柱的退出、新力量的断层,亚视也走到尽头了”。资深影评人陈先生表示。

面对多屏时代,网络对年轻观众的分流、观众收视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于各大卫视都是考验。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加快,新生事物的不断快速更替,使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改变,形式老套过时的节目已经远不能满足观看需求。真人秀的强势崛起,亲子类题材的迅速火热就是例证。未来大制作、高成本、新形式的真人秀仍将是主流,如何创新内容与形式成为关键。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

在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看来,未来要从台网互动到台网联动,电视台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加强与网络剧的合作、寻求差异化竞争是关键。在各大视频网站纷纷“触电”后,网剧也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篇幅小、节奏快、成本低、题材多元、创新力强等优势让网剧迅速占领了风头,未来影视剧“先台后网”的格局或将打破。此外,周播剧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一些成效,针对这一年轻的受众群体,电视台也可以发挥大数据效应,进一步开拓内容和渠道双路径。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陈丽君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