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隗瑞艳
“南岸中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民众能参与艺术活动,每年这里有900万观众。”英国南岸中心艺术总监朱迪·凯莉3月3日在“中英艺术中心和剧院管理高端对话”演讲时说出的数字,让中方同行赞叹不已。
英国南岸中心是世界著名的艺术中心,坐落在泰晤士河南岸充满活力的伦敦文化区。南岸中心相信艺术拥有改变生活的力量,鼓励大家以新的、创造性的方式参与到艺术中来。艺术必须是属于人民的——这是南岸中心进行一切活动的初衷。
“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艺术活动,也是我的一个梦想。”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希望剧场的观众多起来,在一个城市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能够越来越大。
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的“中英艺术中心和剧院管理高端对话”,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共同组织,是2016年系列中英创意对话活动中的重要开幕活动,来自中英两国的业界人士分享了各自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观演关系颠覆性改变
“英国的艺术行业十分关注社会,因为文化并不孤立存在于社会,社会同时能够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朱迪·凯莉说。
活动中,南岸中心用一张张幻灯片展示了其举办非正式演出时的场景:一位独唱演员在演唱经典音乐剧中的段落,现场有4000多名参与者,感兴趣的观众在台上与演员一起合唱;250多名老年人和编舞人员一起用身体进行表演……
“艺术的潜力是无穷的,可以拓展我们的想象力。以前艺术是为少数人欣赏,由少数人产生的。现在艺术能被大多数人欣赏,也是由大多数人产生的。”朱迪·凯莉说,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过去10年,我深深感受到南岸中心的变化。”中国资深表演艺术制作人田元说,2009年,当她第一次跟英国同行举办中英论坛时,南岸中心就像我国现在的很多剧场一样,白天门前人员稀少,只有晚间才发挥艺术中心的作用。但去年7月她再次到南岸中心访问时,发现那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午2点就已经有非常多的人了,很多艺术家在那里做小型展览,还不时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我当时就在想,中国有2000多个综合性的剧场,什么时候能真正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艺术中心?”田元感慨地说。
不以“孤岛”形式运营
南岸中心拥有音乐厅、美术馆、诗歌图书馆以及餐厅、咖啡馆、商店等服务场所,但要达到一年900万观众这个数字,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朱迪·凯莉坦言,这首先得益于好的地理位置,泰晤士河岸边还有其他的艺术场馆,大家可以一起做文化产业。英国的文化产业做得非常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场所拒绝以“孤岛”形式各自经营,所有行业都能互通一气。“找观众仅靠艺术中心不行,还得和其他场所联合起来。”
据统计,2015年,我国投资10亿元以上的剧场就有40个。“政府对剧场的投资力度非常大。虽然剧场数量在增加,但整个市场不到百亿元的规模,近两年票房收入增幅不大。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我国很多剧场像是孤岛,其周围的业态,跟文化产业相关联的美术馆、博物馆等都太匮乏了。文化产业要发展,核心问题是要跟社会方方面面建立关系。所以商业开发非常重要,包括要建立服务保障系统。”田元说。
让观众轻松地走进剧院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剧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其以艺术中心形式发展飞速。但如何进行管理和运营,是摆在剧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说,如何处理剧院、剧团与观众的关系,如何使观众更轻松地走进剧院享受公共文化权益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业界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创意学习总监肖恩·格雷戈里说,艺术中心的未来,就是要把艺术和学习放在一起,提供好的内容,并通过更多的合作,让更多的民众走进剧院。
作为世界级的艺术和学习殿堂,巴比肯艺术中心挑战了多种艺术形式,包括舞蹈、电影、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表演者在这里进行表演,每年都有超过180万的观众,而正是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支持着艺术中心的一切。
怎样吸引更多的观众?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认为:“内容为王,关键是要有好戏。这两年有很多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观众到天津来看演出,正是因为我们的节目做到了跟世界最新的演艺成果同步。”
“培养观众,就要照顾好观众,尊重他们,这样才能逐渐培养更忠实的观众。如果你去了一个演出场所,看到地板上、厕所里脏兮兮的,观众的体验肯定是非常不愉快的。”英国威尔士千禧中心商业运营策略总监乔纳森·波伊纳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提高观众的满意度,改善他们的体验。 威尔士千禧中心每年接待游客160万人,仅2015年在创造性学习和社区项目中就有超过23万人参与,为威尔士创造了7800万英镑的经济价值,营业额达2800万英镑。
“威尔士处在英国边缘地带,约300万人口。这么小的一个地方都能做成这些事情,相信大家在其他地方也一定能做成。”乔纳森·波伊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