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4日)早上记者打开手机,一则噩耗传来,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微博宣布了他的恩师、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因患病医治无效,凌晨0:32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99岁。周小燕先生逝世的消息震动了我国音乐界,曾经的“中国之莺”如今歌声远去,而她在我国声乐界的崇高地位、她培养出的满天桃李、她对音乐毕生的挚爱与坚持,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上个世纪30年代一曲《长城谣》唱红天下
周小燕是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1935年,她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小燕被迫中断国立音专的学业,回到了家乡。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烽火中含泪首唱《长城谣》,打动了无数志士的心。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留学。1945年,经过了七年磨砺的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演唱了《紫竹调》、《红豆词》。她典雅、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国观众,被誉为“中国的夜莺”。1946年,“二战”结束后,周小燕作为一位在国际乐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歌唱家参加了首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她穿着旗袍,演唱了贺绿汀的《神女》,感染了欧洲观众。
1949年,周小燕回到上海,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在后来的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周小燕培养了众多享誉国内外的中国歌唱家,高曼华、张建一、魏松、廖昌永、刘捷、杨小勇、王作欣、万山红、雷岩、于冠群、张峰、方琼、李秀英等,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育的一面旗帜,她的学生很多都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获奖,并活跃在世界各大歌剧院和中国歌剧院的舞台上。
博采众长地教学培养不同的学生
作为我国声乐教育的泰斗级人物,周小燕的教学不仅严谨,更善于发现人才而因材施教。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方琼沉痛地告诉记者:“我对周小燕老师是非常崇拜的,无论是从声乐上还是精神上,我都非常崇拜她,因此我特地把房子买在了周老师的楼上,和她做邻居。所以我们这么多年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我是学习民族声乐的,但是有一段时间我却觉得在我的前面有那么多优秀的民歌歌唱家,我永远超越不了她们,因此我不知道我的道路在哪里,在我的事业迷茫期,周老师收留了我,并且用美声唱法指导我 ,让我找到了一条美声唱法和中国声乐结合的道路,我只学习了八个月,就在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得了金奖,当时周老师是让我来搞科研,她说:“你用这种方法让北京的专家听一听,看看能不能得到肯定。”我拿奖以后,她告诉我没什么可骄傲的,你只是学会了几首歌。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声乐的演唱问题。“我的演唱会每天一场都要先唱给她听,我是一路被她牵着、扶着走到今天的,她对我的教育让我受益终生。”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告诉记者:“我给先生总结三句话,她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作为我个人来说,我今天取得的成绩都与先生分不开,可以说先生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命运,1973年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我本来是唱男中音的,先生听了以后说:‘魏松不应该唱男中音啊,他应该是大号男高音,’就是戏剧男高音的,就这样我成功转型,有了今天的成就。”
最后的岁月依然为歌剧而奋斗
廖昌永是周先生的得意门生,他在微信上说:“在和病魔勇敢战斗一年后,我敬爱的恩师周小燕大师于今天凌晨12:32分永远离开了我们”。周先生把毕生的精力用于中国声乐事业和歌剧事业的发展,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上海涌现出的两部歌剧都与周先生有关,一部是上海歌剧院排演的《燕子之歌》,在著名歌唱家魏松的主导下,以周先生的生平和教学创作为内容的一部歌剧。而2004年首演的歌剧《一江春水》更是周先生亲临指导并以周小燕歌剧中心为主的阵容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两部歌剧上演后得到了极好的反响。魏松说:“我刚上任上海歌剧院院长时,想排一部原创歌剧,当时想到了先生,我们几个先生的学生一拍即合,我去找先生汇报时,先生说:‘这可不行,我不够资格,我坚决不同意。’我说这是写一个园丁的故事,我给他念剧本,念了两个小时。她沉思片刻说:‘好吧,那我就像剧里的女主人公学习吧。’在歌剧排练的过程中,先生全程指导,亲力亲为,我们都很感动。”
原本已经赶来北京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廖昌永为了恩师的后事昨天赶回上海,他说:“我们这些学生对她就像对妈妈一样,她经常说,字如其人,艺如其人,一个人的品德好才能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2004年首演的《一江春水》更是周先生亲任艺术总监,也是她的全程把关,歌剧的首演获得好评,她当时在歌剧《一江春水》发布会上说:“尽管我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我的艺术生涯刚踢完足球的上半场,我还要和中国的优秀歌剧艺术团队去踢下半场,再踢几个球,创作中国的原创音乐。”以此表达她老当益壮再为中国声乐做贡献的雄心。今天,周先生的雄心壮志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人们忘不了她对中国音乐、中国歌剧和中国声乐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