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兴花鼓戏演艺中心演出花鼓戏《秦香莲》
本报记者 刘 茜 文/图
近日,由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湖南省戏剧家协会、郴州市文体广新局、永兴县政府联合主办的湖南永兴花鼓戏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永兴举行。龚和德、王安奎、麻国钧、周华斌、周育德、刘祯等40余名戏曲理论家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永兴花鼓戏的艺术特点以及如何继承发展。永兴花鼓戏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对子调”“花灯”和民间歌舞,在“南曲”的基础上,由“对子戏”“三小戏”进入“地方大本戏”发展而成。永兴花鼓戏带有衡阳花鼓的韵味,唱腔和伴奏又独具郴州本土气息,行腔咬字和道白采用“郴州话”,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且迂回动听。
与会专家既看到了永兴花鼓的渊源,又看到它在借鉴和继承中形成自身特色。要认识它的“个性”,才会更充分认识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湖南省花鼓戏传承中心一级作曲欧阳觉文表示,“永兴花鼓戏不是衡阳花鼓的‘儿子’,因为它后来又受长沙花鼓、邵阳花鼓的影响。”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邹世毅认为永兴花鼓还从木偶、皮影戏等中学习了一些技巧、内容,丰富了剧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戏,永兴花鼓戏的曲牌行当,是与永兴当地民间文化杂糅而成,如打酒歌,民间特点鲜明。” 郴州市艺术研究所作曲家肖寿康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祯表示,在继承和发展永兴花鼓过程中,艺术积淀和总结尤为重要。永兴花鼓和衡阳花鼓的联系和区别一定要捋清。它从二小戏到大戏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邹世毅总结永兴花鼓的特色为:剧目以活泼开朗、热情奔放著称;音乐体式为曲牌板腔综合体,有“小调”“川子调”“锣鼓牌子”等;表演手法综合了百戏、杂耍,有打鞭、耍筷子技艺,台步也很有特点,如鸭步等;“三小戏”突出丑行;旦行特点可以用稚、娇、俏三字概括。他认为永兴花鼓的艺术精神是流动不居的。
2008年,永兴花鼓戏被列入第二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何保护这一非遗,继承并发展,是研讨会重点讨论的另一问题。与会者各抒己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总结其现存的问题:新剧目成功率低,演员的成长慢,戏曲的市场小。“好演员是走向未来的根本,有好演员才有旺盛生命力,发展永兴花鼓要在演员培养提升上下功夫。对老艺人的艺术要继承,加快师徒传承,丰富、充实表演力量。”
剧目是戏曲艺术的载体,花鼓戏传统剧目很丰富。但是观众审美意识变化了,如何在保持特色基础上改进?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认为,永兴花鼓戏表演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对其传承保护重点应该放在“对子戏”“三小戏”中传统剧目的挖掘上。“中国戏曲不缺大剧种,小戏如同漂亮的娃娃,应下大力放在对传统精良小戏的恢复上。小本戏历代艺术家打磨,好看,表演技巧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说,永兴花鼓戏的“两小戏”“三小戏”带着民间的淳朴、滑稽、讽喻走到今天,要大戏与小戏并重,以小戏为主,以适应观众心理需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奎认为,继承、发展永兴花鼓戏有两个问题:一是剧种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音乐唱腔的特点,但剧本创作也不能忽略。创作者要熟悉当地的语言、生活,才能写有该地方戏的特色。二是处理好地方性和全国性、个性和共性的问题。永兴花鼓戏接受了衡阳、邵阳、长沙花鼓甚至别的剧种影响,如何吸纳别的戏曲样式又突出自己的特点,这既是学术问题又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继承和发展永兴花鼓,专家还从“艺”与“文”的关系上进行分析。麻国钧认为要培养戏曲的文化空间与文化土壤。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育德表示,以前的戏曲演员,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艺、轻文化;重继承、轻创造,年轻的演员应该从文化方面提高自己。邹世毅认为,继承发展永兴花鼓戏要有学术支撑,表演技艺需要学术总结和提升,剧种特点也需要学术归纳。应思考利用学术力量,让永兴花鼓戏大放异彩。
在研讨会召开的前一天,与会专家观看了永兴花鼓戏传承主体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的几场戏。专家们结合观看感受,为该中心具体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邹世毅表示,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演出的新剧目多是根据当地真人真事创作,如《银都大亨》、《看电影》、《嫁娘》等。这种优良传统要发扬。刘祯认为,该中心新排的作品反映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戏中讲的黑白是非也都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做判断。这样的戏,能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王安奎提出,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承担了传承发展永兴花鼓戏的历史重任,人员虽然不多,但行当齐全,很不容易。中心要逐渐地培养自己的明星。群众演员在演出环节也要更专业化。“必须有很多绿叶才能把红花捧起来。”龚和德提出了对该团未来发展的希望:“好的政策一定会带来生存环境的改善,但是我们也要有清晰认识,生存环境的改善不等于生存能力的增强。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仍然要立足好的政策,进一步增强自我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