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才不再制造天才?

2016-03-02 10:0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何时才不再制造天才?

2月23日,18岁的高三学生林嘉文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他死后,铺天盖地而来的是“天才的陨落”、“史学奇才去世”等报道。

实际上,在林嘉文身上,关于“少年天才”、“史学奇才”的话题,从几年前就开始了,我们的社会似乎热衷于制造这样的新闻和话题,并且每每引发普遍的关注。

一个少年逝去令人惋惜,一个生命的尊严值得尊重。但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对于天才的追逐是不是有些过度了?甚至对天才的关注超越了对人本身的关注?

过去的很长时间,中国社会都喜欢追逐天才,特别是少年天才,在今天,这种思维和观念已经受到了许多挑战和质疑。如今,一个生命逝去,再回头,我们又该怎样思考天才的问题,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一个人的成长?

成长需要合适的过程

唐文明(清华大学教授)

不论是媒体,还是家长,学校,乃至是整个社会环境,对于一个少年过高的评价方式,其实并不是好的选择,从客观上来说,是不利于一个人成长的。

如同林嘉文自己曾写过的一样,“大家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理所应当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这种来自外部的过度评价,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对于一个少年来说,都会成为很大的负担。

从教育的规律来说,一个人无论天赋如何,他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培训和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成熟、美德的培育。

为什么要专门提到美德的培育?美德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如何待人待己的方式,也是一个人如何对应世界,如何对应来自外部影响的方法。在当今这个社会,社会舆论和媒体往往过于追求眼球效应,不太重视当事人的感受究竟如何,这是挺残酷的现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压力会非常大。

而美德教育,其中有一点,就是锻炼孩子不要太任性。一个孩子从小成名,他在任何地方都是焦点,所有要求都能获得满足,这种光环笼罩下的生活,对于他的人格健全,其实是不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精神的健康成长。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社会非常关注各种天才少年班,但许多年过去,当然有非常杰出的,但总体来看,结果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快速的获得,甚至天赋好的要比大多数人学得快,但他的精神、心理的成长依旧需要时间,这是无法越过的,一旦越过,就会很麻烦。

所以我觉得,不论是家长也好,还是学校也好,抑或是周围的环境也好,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规律如此,难以要求,但是如果家长和学校能够多加注意,对于过度的评价和追捧能够有所限制,那么悲剧可能就会少一点。

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每一个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人中俊杰。这是常理,但真正要孩子成龙,真正要孩子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就应该看得更加长远,而不能太过注重暂时的光环。我们的国家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其实个人也一样,也需要可持续发展,知识、心理、精神、人格,都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应该尊重这个规律,而不是总想着打破它,找到捷径。

尊重生命,尊重学术的规律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每个生命都要受到尊重,每个悲剧我们都会痛惜,未能发挥的潜能也让人遗憾。生命的价值应该珍重,学术研究和专业领域的一些规律也还是需要尊重。痛惜青春生命,当然也要客观看他的思考。

我看到方舟子在网上对此事发表了一段言论,虽然比较尖锐,但也有可参考的方面。我们惋惜一个生命的逝去,同时也要真正客观地看待他和他所经历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他。

在我们的传统中,前辈对于晚生后学,往往会誉扬有加,对于他的长处、成绩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这并不是说他们真的这么好,而是一种善意的鼓励,鼓励他们向这个目标前进,鼓励他们更大地发挥潜能。比如说钱钟书先生,他给年轻人写信,往往给对方极高的评价,不是说对方真的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准,而是鼓励他们更进一步。

在修辞中,有一种尊提法,即使如此。反过来看,一个长者对同行,对博士生,要求会很严,因为他进入了这个领域,评价的标准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对于长辈前辈的鼓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孩子在某方面展现出了兴趣和才华,大人大加鼓励,说他非常优秀,是激励他做得更好。就好像一个专业的音乐家,他评价一个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说他唱得很好,比专业的都好,再如写文章,一个普通的文字爱好者,只要文从字顺,就会说他写得很好。但是对专业者来说,标准就不一样了。

许多人会说他是一个史学天才,做出了多少成绩。但实际上,客观看来,他是一个年轻的爱好者,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所接触的都是二手资料,他的作品也更像一种学术随笔,而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事实上,学术研究有它的过程和规范,以及一个学术共同体。就现在的情况,一般来说,博士可以说是入门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否合理可以探讨,也有一些人不适用这个标准。但林嘉文应该并非是这一部分。

我们知道,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就值得最高的尊重。而最高的尊重,是对他的正确认识。我们惋惜林嘉文的逝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待他的过去,因为唯有如此,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改变教育的思维

杨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我们社会为什么这么钟爱制造和宣传天才,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也是这个社会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

首先从教育上来说,基础教育本应该是对公民普遍的教育,它的基本精神是公平,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同等的发展环境,在同时间里得到差不多的提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就分为重点、普通,集中资源打造优秀的学校,并产生马太效应,集中资源造就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吸引更多资源,于是,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个思路下,教育的精英化趋势之中,一旦出现一个特别突出的学生,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自然会陷入疯狂的炒作,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不断出现各种天才的原因。

其次,媒体也是一个重要的推手。问题在于,媒体的从业者,大部分接受的是文科教育,甚至是文学教育,感性的思维有时候更甚于理性的思维,他们接受的科学、人文社科训练不够,因此,报道中把伪科学当科学,甚至不顾常识的现象就很多,包括最近的“民科”现象。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孩子,在某些时段、某些领域表现出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才华,在知识的接收、掌握甚至运用上,远超同学,甚至达到成年人的水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其实不论是智力的成长,还是知识的储备,都有个过程,某个方面的天赋超群,并不意味着他在所有的方面都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如果此时对一个年轻的孩子加以过度的赞誉和光环,往往会在他的心理上造成坏的影响。比如说他会不合群,觉得跟同龄人不能交流,别人都比不上他,因此会变得自大。而一旦受到一些挫折,他的心理创伤也会更大。

一个人,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长处,是天才,但是别忘了,天才首先是个人。对一个人来说,天赋、聪明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格是否健全,这才是根本。过度的炒作某个人某方面的发展和潜力,未必有利于这个人的成长,过度地炒作天才,也未必有利于社会中绝大多数孩子的成长。

不能让孩子在成功中迷失

熊丙奇(教育学者)

在今天,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不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某些成功学的影响。

那些心灵鸡汤也好,大学生卷进传销事件也好,还是大学生的成功梦想,中学的励志教育,都出没着成功学的幽灵。

成功学的问题,首先是它会导致人们以一种非常功利的价值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包括教育评价体系中,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能进入名校等,特别功利,导致整个基础教育的功利化。

其次,在关注成功的背后,很容易忽视人的心理、人格的健全。一个孩子从小学就会陷入这种环境,考的好就是好学生,第一就是好学生,达到某个学习程度的年纪越小,就越是天才。天才也是人,但往往我们忽视了人,只关注才,得到的是什么呢?就如复旦投毒案中的学生,人们称之为高材生,事实上他只是学习成绩优秀,别的方面是有问题的。

这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成功学,它颠倒了某些基本的东西,使我们无法关注到孩子成绩背后的东西,也无法知道成绩优秀的,是否心理人格有问题?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即便知道了也无动于衷。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中,没人重视,请一个,最多两三个心理教师,开几堂讲座,但这有什么用呢?根本进不去学生的心里。

林嘉文的事件也是一样,人们对他的惋惜,惋惜的更多是才,不是人本身。他在最后的遗言中不愿人们拿他说事儿,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警示。他有抑郁症,家长、老师、学校都知道,在他去世后,老师说可惜了,不出意外的话上重点大学没问题。这说明老师关注的依旧是成绩。换个说法,如果他坚持带病上学,最终考上大学,就是坚强吗?不是的。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有没有想过,换个方式去疏导他,比如旅游,比如干脆休学。

一个生命消逝了,对他来说,可能是解脱,但对我们来说就是悲剧,更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悲剧是能够避免的,不是没办法解决的。教育应该让人生更完整,更美好,而不是让人在成功中迷失。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