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著名戏剧电影大师费穆先生110周年诞辰,新落成不久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将于4月2日至4日上演根据他的电影改编的同名话剧《小城之春》。
2016年,费穆先生110周年诞辰。恰逢此时,李六乙导演及其创作团队携话剧《小城之春》回敬于费穆先生,希望借此向费穆先生及那一代艺术创作者致敬。
2001年,李六乙导演获得著名音乐家费明仪女士提供其父亲费穆先生的珍贵电影剧本手稿及其他相关资料,同年完成这部作品的改编,并于2015年4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完成世界首演;2016年4月,为纪念费穆先生诞辰110周年,话剧《小城之春》即将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此番为北京首演。
李六乙表示:“这部作品一方面诗化到极致,城墙由书本堆砌而成,古诗词和昆曲化为人物的一部分表达抽象的情感;布景和道具,观众可以看到城墙上摇曳的野草、戴礼言的药罐真实的一景,等等。”昆笛由远及近响起,在舞台的“满”与“空”之间,在空间的“虚”与“实”之中,在历史的“远”与“近”之外,每个观众一定能阅读到自己心中独特的“小城之春”。
谈及此剧,李导说:“这部作品所有的呈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演员的表演完成。这也就是中国戏曲的本质,演员构建一切。我的演员拥有这种能力,他们把舞台上的一切完成了。这个舞台已经不是舞台了,是他们写实的空间,想象的空间,潜意识的空间,心灵的空间……都是通过他们的表演来实现的。”
新闻背景
《小城之春》曾评为十部经典之一
享誉世界的中国电影《小城之春》由费穆导演于1948 年拍成,被香港电影金像奖评为“中国电影一百年最佳华语电影一百部”的第一名;2001 年导演田壮壮为向《小城之春》致敬,重拍此片。李六乙导演获得著名音乐家费明仪女士提供其父亲费穆的珍贵电影剧本手稿及其他相关资料,成就了这出舞台剧,并于2015年4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首演。
费穆1906年10月10日出生于上海。始自1933年的成名作《城市之夜》之后,相继导演了《人生》、《香雪海》、《春 梦断》(《联华交响曲》之第二段)、《前台与后台》(短片)、《镀金的城》、《北战场精忠录》、《古中国之歌》(京剧戏曲片)、《锦绣山河》(未完成)等影片;费穆执导的伦理电影《天伦》,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首次以民族乐器配乐的先例。
电影《小城之春》,于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电影本体的精深理解和在艺术表现上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艺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