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糕饼模》,王来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糕饼模,是一种制作饼、糕、粿的工具,又是一种吉祥祝愿的寄托物,还是欣赏漂亮纹饰的载体,而用糕饼模制成的饼、糕、粿以及其他的糕点,在过去是作为“祭品、礼品、食品”,可谓“三位一体”,这么来看,糕饼模就不是一个简单东西了,它的作用和意义是很大的。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糕饼模的,原本是中国城乡各地历史上甚至现在仍使用着的制饼、糕和粿的工具,当地人分别称它们饼模、糕板(版)、饼印、粿印、花戳等。纵览全国,各地(含台湾地区)的糕饼模,外形不同,图案各异,材质不一,称谓有别,却都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了中国人祖祖辈辈的饮食、习俗、情趣和心志。糕饼模本身具有草根性很强的民俗生活味道、丰富神秘的吉祥文化内涵和独具视觉感染力的雕刻艺术特色。然而,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发展和演变,这样的“宝贝”逐渐地淡出了曾经使用过它们的家庭,开始走向了衰亡。而雕刻制作这些糕饼模的作坊和手艺人也逐渐地消失殆尽。在全国各地,尽管现在还有个别地方仍在使用糕饼模,但是,使用的范围和数量已经很小、很少。家庭自制饼淡出生活,大量饼模被遗弃或被外国人低价买走,饼模艺术濒临消失。
糕饼模,作为祖辈留下的生活印记,祖辈留下的民俗艺术,祖辈留下的文化符号,祖辈留下的吉祥祝福……中国传统糕饼模,由兴旺到衰败,由多到少,剩下的则成了稀奇“宝贝”,真的需要好好保护起来,并加以必要的研究和传承。
值得高兴的是,近一两年来,个别的收藏家或学界人士开始尝试努力,来打开蒙在这些作为一种文化宝贝的糕饼模上面的“尘封”,以实物的展示和内里的分析,还原祖国传统糕饼模的光鲜和精致、朴实与深邃的本来面目。
而天津社会科学院2014年出版的《中国传统糕饼模》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是迄今第一本全面展示中国饼模艺术的图书,具有重要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传统糕饼模》作为2014年度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自出版以来受到多方好评。本书作者王来华,从1996年至今致力于饼模糕板粿印的研究和饼模的搜集整理,是中国鲜见的饼模研究者,是该领域权威专家;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国饼模艺术宣传者,多年来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以及多家报纸上宣传饼模文化,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品类,为这一与中秋文化紧密相关的濒临消失的雕刻艺术的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做了很多工作。
此书既展示了全国各地饼模的美丽“外表”,也展示了饼模中包含的传统民俗和传统吉祥文化,希冀让读者们看到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生活器具、习俗和审美多方面的精彩,张扬其固有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献价值等。
文化艺术价值。糕饼模即制饼、糕和粿的模具,制作饼模的材质有木质、瓷、陶、锡等,制作工艺精湛。饼模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如用石榴、莲子象征多子多福、后代绵延不息,用龟、寿桃象征健康长寿,用动植物图案表达团圆美满祝愿,用神话故事人物和福禄寿喜等文字表达希望获得吉祥的心愿,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主流,其雕刻艺术风格也独具视觉感染力。表现在饼模中的团圆、和谐、吉祥和平安的企盼,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是流传于中国乡土文化中的“中国梦”。糕饼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作为中国千年中秋文化的传承与见证,是祖国传统民俗生活方式、吉祥文化欣赏和追求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化整理、保护和抢救。整理出版饼模糕板粿印并加以阐释宣传,将引起更多国人的关注,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属于抢救性文化传承。
本书从一个侧面,让现代的人们从这个独特角度,了解老辈人是如何在使用各类糕饼模中满怀着对祖先的怀念,对子孙成材的渴望,对福寿康宁的期盼以及对传宗接代的重视,体会老辈人生活的淳朴、善良、勤劳、乐观、通达、爱美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联想传统民俗生活的欢快、和谐、乐群的生活具象,认识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糕饼模上承载的祈福、纳祥、消灾、避邪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的背景,生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之心。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传统糕饼模》一书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