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四季的歌手中,李玟是带给观众很多惊喜的一位。她的“电臀”“小蛮腰”和热舞让整个舞台洋溢别样的风情,不同的歌曲演绎也让观众感叹于她深厚的音乐素养和多变的音乐风格。
给李玟一个标签,她是《我是歌手》历届舞台上最国际化的选手。她曾经是“第一位放歌世界杯开幕式的华人女歌手”和“唯一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唱的华人歌手”,这些辉煌的记忆背后,其实李玟也曾在前几年遇到了的瓶颈。
在华语乐坛最大红大紫的时候,李玟选择转战欧美乐坛,推出两张全英文专辑,反响并没有预期的好,之后几年,她逐渐淡出。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她首次吐露了对当年闯荡欧美乐坛的感受:“在国外发展,‘被定型’的刻板印象确实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当年我在美国做宣传,他们一看到我,就以为我是来拉二胡的。”李玟说,当时选择的时机有点太早,“那我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开路人,无论结果是怎样的”。
谈舞台
“背后没有外国团队”
南方日报: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你是怎么做到唱腔和造型千变万化?
李玟:我觉得在这个舞台什么都要尝试。要有冒险精神,不能每次都让大家猜得出来结果。的确有乐评人说我不适合摇滚,我会接受他们的批评。但是,我唱歌不是找适不适合自己的歌路,这会让自己太舒服了。
我希望多做尝试。但是,每个歌手都不是无所不能的,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比如说饶舌我就不太行,但我就执意想要向观众展示不一样的我。另外,唱歌的过程真的和别人无关,那是一次自己的表达。那种投入以及对音乐的热爱是装不了的,真正的在唱歌的状态是骗不了观众的。因此我每次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呈现在舞台上,有时候很随性会脱掉外套或者鞋子,跟着自己的感情走。
南方日报:作为一个歌手,你经历过起起伏伏,心态上有怎样的变化?
李玟:我唱歌已经有22年了,有段时间我是非常的安静,我选择家庭,去陪家人,可是我的心里面一直想念着舞台。有时候看到一些报道是让我不开心的,我曾经怀疑自己的唱歌生涯是不是结束了,那时候我很难过,没自信。这次参加《我是歌手》,是为了证明我一直没有放弃过音乐,没有放弃做歌手的热情,我想在这个舞台上证明自己。
南方日报:上世纪90年代的华语乐坛,“洋腔调”是非常少的。直到现在,“洋腔调”也还是你的独门秘籍吗?
李玟:洪涛老师就总说我好“洋气”。其实我不太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我会觉得这种气质的东西是在我的血液里,不是我刻意而为的。可能是编曲里面有很多国外的音乐元素,所以会让大家觉得我的音乐很洋气。很多人会问我,你背后是有一个外国的音乐团队么?但其实编曲都是我自己去做的,我觉得只有我才了解自己要唱什么。这次跟很多编曲老师合作,他们都很有名,但是会给我空间,也理解我的“强势”,让我根据我想要的效果来配合。因为最终站在舞台上的人是我,我一定要发自内心。
南方日报:当年你是第一位在奥斯卡典礼上献唱的华人歌手,这样的光环现在对你意味着什么?
李玟:我觉得这些成绩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过去每个机会每个奖项都成就了今天的我。如果那个时候有现在的社交网络,大家就会知道我何时何地在干什么。身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的时候是拼了命想向大家展现,中国不是只有功夫,还有音乐,我们的流行音乐还是很好的,只是缺少机会。
我一辈子都记得那时的场面。我们提早7天到洛杉矶开始彩排,舞台布景里面有一条很长的白色楼梯,每次彩排完回家我都会做噩梦,梦到我穿着那七寸高的鞋子勾到裙子然后从楼梯上面滚下来。当然,我还是不会允许自己犯这样的错误的。演出前一天,我告诉自己,全世界的人都会看着你,你是第一个站在奥斯卡舞台上的中国人,绝对不能丢脸。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去网上回看自己在奥斯卡上演唱的视频,一次也没有。因为只要一看我就会忍不住挑毛病,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宁愿让自己永远保留着台上的视角。
谈个人
“音乐是一种疗伤”
南方日报:为什么对自己那么严格?
李玟:这是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的。在很小的时候,我会因为没有爸爸而感到自卑。再加上以前很多人都跟我妈说我就是“噩运”。这些话我都默默记在心里,要去努力改变这个局面,证明我不是那个“噩运”。我发誓一定要让妈妈享福,我从来都不给她麻烦,到现在都还是一样,我的思维是,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不让别人丢下你。
南方日报:你是怎么发现自己的好嗓子?
李玟:嗓子是天生的,我的两个姐姐唱歌都很厉害,她们先去参加唱歌比赛,我就在台下做观众,回家躲在厕所练。我喜欢听黑人音乐,喜欢有节奏的东西。以前家里面条件不是很好,没有钱去学乐器和唱歌。最好的老师就是电台,我就听电台,电台播什么歌我就模仿。
当时我们班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女生很喜欢唱歌,另外两个女生就怂恿我去做歌手,我觉得不可能,因为当时美国的音乐市场没有一个中国人。有一次在三藩市的渔人码头,五美元可以录一首歌,我就录了一首歌,朋友就拿卡带去他爸爸的餐厅里面播。后来有人听了觉得很好听,就问是谁唱的,想买下来。那年我15岁,第一次知道自己真的是可以唱歌的,但始终觉得这个梦太遥远。后来回香港之后,我参加新秀歌唱比赛,本来我是当作一个尝试,因为三万个参赛者真的太多了,后来没想到,最后三个人里面,我就是其中一个。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是属于舞台的。
南方日报:那时候已经开始学医了吗?
李玟:我五岁就开始梦想做一个医生,现在也有点遗憾没去做医生。当然,我也不后悔当一名歌手,因为我很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音乐其实也是一种“疗伤”,是灵魂上的治疗。
谈 发展
“美国人以为我来拉二胡”
南方日报:有人说你闯荡欧美乐坛是一次失误,你怎么看?
李玟:欧美音乐市场为什么没有中国人,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机会。时机很重要,当时美国索尼公司和我签约的时候,的确让我觉得很振奋,但现在想想,这个机会来得有点太早了,对于整个华语音乐来说,都不太成熟。那我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开路人,无论结果是怎样的。
对于这一次闯荡,我的态度是如果不去做,就真的会失去这个机会了。在当时,不只是中国人,欧洲人也很难打进美国的市场。机会有了就去尝试,只要门打开了,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人去尝试。当然,在国外发展,“被定型”和刻板印象确实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当年我在美国做宣传,他们一看到我,就以为我是来拉二胡的。宣传让我在现场清唱歌曲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就是哇哦,居然是唱着他们的那种调调,特别的惊讶,不敢相信一个中国歌手可以把他们的歌曲诠释得那么自然。
南方日报:你演唱风格上的欧美化,是否也成为你在欧美乐坛发展的局限?
李玟:我的歌唱是一种自我的表达,作为一个歌手,我的演唱首先是我自己热爱的。我小时候听太多玛丽亚·凯莉、惠特妮·休斯顿等欧美歌手的音乐,她们陪伴了我的成长,也塑造了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也让我的音乐烙印了美国流行音乐的痕迹。这些都是我的音乐养分,灌注了今天我的音乐风格。我不可能做到无所不能。
■记者手记
真诚是最重要的天赋
李玟的名字,和现在乐坛流行的文艺范儿没有一点关系。她走的是绝对主流的pop和舞曲路线,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她,那一定是“时髦”。
1993年,刚出道不久的李玟在台湾一个叫做“现代派”的小公司发展。从那时候开始,她的唱腔就如同她的造型一样,千变万化,还带着西方的异域风情。她最成功的地方,是“时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她用模仿黑人的R&B唱法,挑战当时华语歌坛千篇一律的“玉女清纯嗓”。这个在旧金山成长的女孩,以她阳光般的唱腔,震颤了当时流水线一般统一的唱法。在不少乐评人眼中,李玟、张惠妹、王菲和林忆莲是华语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女歌手代表。
但是,任何时髦和先锋都只是时代的产物,走到今天,李玟早已不再独领风骚。她的风格落后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停滞和沉寂也是她一度的状态。
加入《我是歌手》这个舞台,她真正吸引人关注的,是她的音乐态度。在接受专访前,李玟刚刚彩排完,她手里攥着一张纸条——记满了要跟乐队老师微调的各种细节,喝着保暖水杯里的护嗓汤水。在《我是歌手》的总导演洪涛眼中,李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虐狂”和“完美主义者”。时髦总会过时,流行乐坛从来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一位昔日红极一时的女歌手,如何才能洗尽铅华重新出发?我们在李玟身上,看到了一个歌手最本质的部分——努力、刻苦又不服输的精神,哪怕被评价为“不伦不类”“并不擅长”,她也不在意。华语流行乐坛著名音乐人姚谦曾这样评价李玟:“性格里的真诚和认真应该被放在首位,这才是李玟作为一名歌手,最独特优厚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