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节里,中国观众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堆出了“史上最强春节档”。7天长假,全国电影票房达34亿元,较去年几乎翻番。不过,这异常火爆的票房却掩盖不住电影仍然虚弱的事实。舆论普遍认为,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大多缺少新意,乏善可陈。
其实不唯春节,观众看完电影就集体吐槽,似乎已成了当下固定的观影模式,也造就了一大批票房高口碑差的电影。这其中,或许有众口难调的因素,但问题的症结,恐怕还在“供给侧”,是电影市场需求旺盛与供给相对乏力的矛盾。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几乎平均一小时就会增加一块新的银幕。院线设备正趋完善,看电影变得更加容易。然而,当灯光熄灭,银幕亮起,映入眼帘的却往往是来捞金的烂片,骂声自然在所难免。事实上,观众的鉴赏水平已整体提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随时可以参与讨论畅所欲言,也放大了叫座不叫好的尴尬。
商业上的成功,并不代表艺术上的成功。诚然,电影有商品属性,投资方需要考虑回报。但若是只顾回报,只管把观众骗进来了事,则极不可取。回顾这些年的电影圈,恨不得把观众感兴趣的一切东西都粗制滥造,再炒作贩卖一番。这些或许可以图得一时之利,但试问,若是不走心、不耗时即可赚得盆满钵满,还有谁愿意十年磨剑,好电影又将从何而来?若是每次观影都失望而归,看电影不再有意思,又有谁会继续走进影院?“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观众并没有那么好骗。一旦真的开启了恶性循环,被玩坏的,只能是电影本身。
好的电影,是凝结着创作者心血的艺术品,从想法到成形必得经过千锤百炼。爱森斯坦说,要拍好一部电影就是你得花尽所有心血去完成你电影中的第一个镜头,然后,每一个镜头都这么做。电影是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多彩形态,关乎生命、梦想、存在,等等,从来都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电影行业一定要摒除那些唯利是图的创作、营销方式,让电影在金钱之外,安放得下更多的世道人心、过往未来和家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