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38年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

2016-02-16 08:56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王福春:38年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

一九八六年,摄于哈尔滨至北京的列车上。

一九八九年,摄于牡丹江至长汀的列车上。

一九九四年,摄于哈尔滨站。

一九八九年,摄于北京至广州的列车上。

本报记者  赵凤兰

又值一年春运忙。对于每个奔波在人生旅途的人来说,火车承载着归家的渴望和浓浓的乡愁。如今,虽然传统的蒸汽机车已被电气化高速列车所取代,但在很多人心中,仍然保存着他们对当年的铁路、绿皮车和火车鸣笛声的怀念。摄影家王福春镜头下的《火车上的中国人》正是对那段岁月的质朴记忆和深刻感怀,他用38年定格下来的历史瞬间真实再现了那些年火车上的中国人,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百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发生在狭小车厢内的温情故事和这些故事所折射出的世态镜像,在历经30多年的岁月积累和沉淀后,如今都成了最美丽的风景。

当许多摄影师都扛着长枪短炮、应潮流所趋一窝蜂跟拍应景之作时,他们往往忽略了最动人、最出彩的瞬间其实就是身边那些最平凡、最朴素的人。王福春是这样一位擅长以亲历者和同行者身份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的摄影家。从小父母双亡、靠哥嫂养大的苦孩子王福春,自小对火车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由于哥哥在铁路上工作,他每天在火车机务段旁看火车跑、听火车叫、上机务段捡煤核儿、上车里扫煤、扒车去外站捡粮食。1963年,王福春考入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1970年,他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三棵树车辆段当工人、干事,负责美术宣传。有次工会评劳模,工会主席借给他一台海鸥相机,要他去拍劳模照,从那一拍就再也没扔下,海鸥相机开启了他的摄影生涯。

“起先我对摄影不感兴趣,总认为美术才是艺术,摄影的艺术含金量不够,1984年我被调到哈尔滨铁路局做专职摄影,那时拍的都是扶老携幼、端茶倒水等好人好事,那种摄影是公式化、模式化的。”王福春说,使他思想意识发生转变的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在哈尔滨举办的一次展览,展出的作品都是穿解放服、戴解放帽的包钢工人,包括上万人骑自行车上班的场景。从那以后,王福春开始有意识地在工作之余转向拍摄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将镜头的落脚点聚焦在“人”上,去捕捉火车这个他最熟悉的特定空间里,乘车人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基于自身的经历,王福春对当时普通老百姓艰难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感同身受。他用温情的目光和平实的镜头默默打量并记录着这些跟他一样的黎民百姓,用镜头光圈所释放的光亮照亮每一位被摄者。从他拍摄的照片里,可以感受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所焕发出的人性温度、善良爱心、浪漫情怀和幽默基因。无论是相拥而眠的情侣、开怀大笑的祖孙、劳顿疲惫的妇孺,抑或对镜剃须的老人、站立而眠的儿童、替人把脉的方丈、献上哈达的喇嘛、拉二胡的男女、听音乐看电视打麻将的乘客等,都体现出一种超越苦难生活的坚定、达观,以及国人最真实、最朴素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诉求。这些摒弃了对光影的唯美追求,不雕琢、不粉饰、不谄媚、不夸张的影像有种天然去雕饰的纯真质朴,它来自纪实摄影自内而外所释放出的真实感染力和生命力。

“我拍的片子基本没离开生活,全是生活中的小碎片,我知道自己该拍啥、也知道怎样去拍,这就是生活阅历所赐。”在王福春看来,生活充满着欢愉,同时也充满着伤感,人是感情动物,没有感情拍不出好照片。“纪实摄影不必商量,一商量那个瞬间就没了,必须要潜伏,先拍下来再说,今天拍下,明天就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

往事并不如烟。如今,中国的火车已从最早的蒸汽机车、绿皮车发展到全面提速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铁,人们的精神面貌、穿着等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王福春在1978年到2016年间拍摄的这些照片,就像一部老火车载着一部时光漫游机朝我们驶来,那是中国铁路一段无法忘怀的历史,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国人之间真诚、淳朴、善良、互助的社会风尚和精神气象,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与不变。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赵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