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青铜钺揭开稀世之宝身世

2016-02-15 09:06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特展展出300余件文物,反映最新考古发掘成果 出土青铜钺揭开稀世之宝身世

曾伯陭青铜壶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通讯员 孙夏

“穆穆曾侯——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特展”正在湖北省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展品共300余件套,有青铜礼乐器、玉器、陶器、兵器、车马器等,反映了最新的郭家庙考古发掘成果。其中一件约2700年前的曾伯陭青铜钺,揭开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稀世之宝曾伯陭青铜壶的身世,它们同属于曾国国君曾伯陭。

曾伯陭铜钺在2002年于枣阳郭家庙M21墓葬出土,当时考古人员发现墓内大部分物品被盗,但发掘了这件铜钺。郭家庙墓地曾于2002年与2014年两次发掘,2014年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钺与壶应同属曾国国君

钺在商周时期是一种兵器,还是王权的象征物。曾伯陭铜钺呈“T”字形,长约19厘米,宽近15厘米。这件铜钺上没有精美的花纹,表面有锈蚀,是襄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铜钺刃部两面各铸有9字铭文,连读为“曾伯陭铸戚钺,用为民刑,非歷殹刑,用为民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解读说,这段话的意思是,曾伯陭制作了这件钺,用来治理百姓的罪刑,但其作用不是专门用来杀人,而是晓民以刑律,治民以政事。其中“民政”二字,是目前所见“民政”二字最早的出处。他认为,这提出了国家权力该如何用的问题,是早期民本思想的体现。

方勤认为,这是国君推行刑罚与政令、治理国家的语句和语气。曾伯陭铜钺的出土,不但为证实曾伯陭是曾国国君提供了力证,而且对于研究中国早期法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曾伯陭,文献失载,过去只有一件传世的铭文铜器曾伯陭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该馆的传世珍品之一。曾伯陭壶保存完整,表面纹饰清晰,曾由乾隆皇帝收藏并著录,但来源问题一直是个谜。近现代多位专家学者包括郭沫若等都希望解开这个谜团,但未能如愿。

襄阳市博物馆馆长王先福认为,曾伯陭铜钺的发现,揭开了曾伯陭壶的身世之谜,应该同属于曾国国君曾伯陭。他分析,曾伯陭壶是枣阳郭家庙曾国贵族墓被盗后,流失并传承下来的。

曾伯陭青铜壶或系楚人盗出

据介绍,郭家庙墓葬多次被盗,考古人员根据墓葬岩石层和盗洞分析发现,不少墓葬早在楚国时期,就已被盗扰多次。

方勤介绍,彼时两国交战后,胜利一方有“拔郢”的习惯,即毁掉敌国的墓葬,盗走一些值钱的陪葬品。根据墓洞比较判断,相比近代盗墓贼,两千多年前的楚国人对墓葬盗扰更为严重。他推断,当时楚国人早已盗走墓中的众多青铜文物,如铜鼎、编钟等。

为何单单盗走这些物件?方勤解释,在那个年代,青铜件更有价值,特别是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最为珍贵。其中,钟、鼎是商周时代青铜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最为盗墓贼所“青睐”。

郭家庙古墓群在春秋早期是曾国的势力范围,后来楚国进攻曾国,便破坏曾国的贵族墓,此后古墓群还遭遇多次盗窃,大批青铜器被挖了出来,曾伯陭壶就在其中,铜钺这种小件被留在了墓中。

曾伯陭壶经过一代一代的流传,后来被乾隆皇帝收藏。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件文物又经历了文物南迁,最后去了台湾。

有意思的是,与曾伯陭铜钺点明了“曾国”的信息一样,此次郭家庙展出的出土青铜器都刻有铭文,铭文中出现多个小诸侯国的国别信息。方勤介绍,古人注重在青铜器上刻文,记录器物的主人、为何而作、制作时间等,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历史信息。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介绍说,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大多数是小国诸侯。这次郭家庙出土的铜器铭文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诸侯八百”说法提供了珍贵物证,对研究周朝的分封、兼并,有重要意义。

(本报武汉2月14日专电)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孙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