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戏的起源非常早,早在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就有猴戏形象,但猴戏在近代的流传主要还是在清末时期。由于小说《西游记》的广泛流传,也促使了猴戏在市民阶层的流行,产生了不少擅演猴戏的名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杨小楼和盖叫天。
自从明朝董其昌将绘画分为南北宗后,中国的艺术就有南北派之称。如绘画上的南张(大千)北溥(心畲)。篆刻上的北齐(白石)南邓(散木)。在京剧上也是如此,如老生行当的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而在武生行当里,就是北杨(小楼)南盖(叫天)了。他们风格不一,都擅演猴戏,都是这个行当里的一代宗师。
京剧里的猴戏来源于昆曲,美猴王孙悟空一般都是由武生来扮演,因为他是神猴,既要表现出他的机灵、活泼、动作轻巧敏捷,还要有气魄,有比较细致的表演。猴戏的表演在三四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所谓时势造英雄,现代猴戏看的人较少,也就有些没落了,除了六小龄童因电视剧《西游记》走红,全国闻名以外,戏曲界擅演猴戏的名角已是难得一见。
杨小楼的猴戏来源于他的父亲杨月楼。而他最早的艺名叫“小杨猴”,既源于家学,又有所创新。杨小楼重视舞台的完整性和整体的美。他扮演的《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在“偷桃”,“盗丹”等场中,穿戴黄色蓝团龙的智多衣和加球饰的硬壳“钻天盔”,以取代与此时孙悟空身份不相称的“猴衣猴帽”。这种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以看出一个优秀演员所花的心力,而这正是名家区别于普通艺人的所在。
据老一辈的人说,杨小楼年轻时演《水帘洞》,在高台上,坐圈椅,有许多惊险的身段,闹海的跌扑灵活,开打的火爆热烈都叹为观止。杨小楼的《安天会》据剧评名家丁秉鐩说,他的美猴王,穿蟒袍,有王者相,动作敏捷,嗓音清亮,且在动作,演唱,身段,表情上无不生动逼肖,演出极有层次,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活泼而不过火,轻松而不俚俗。这种境界恐怕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感受得到,也足以说明杨小楼功夫的了得。
在北派的名家中,还有一位老伶工郝振基,在北昆名家韩世昌的昆弋班里搭伴,也擅演《安天会》,为揣摩猴子的动作,表情,他在家里养了一只猴子,朝夕观摩猴子的生活动态,且郝本人长得瘦小枯干,天生就是猴子相。所以他的《安天会》,在形容猴子的动作上,抓耳挠腮、挤眼缩脖,俨然就是活猴,很多人觉得郝振基甚至赛过了杨小楼,但这毕竟只是像而已,至于在表演艺术方面,他是万万不能和杨小楼相提并论的。
南派名家盖叫天有“江南活武松”之誉,笔者看过他的《武松打店》等戏,其一招一式,令人叹为观止。盖叫天也擅长演猴戏,是一代名家,尤其是在连台本戏《西游记》中的绝技舞双鞭,脚舞双圈,手弹琵琶等功夫,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