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除夕,也是春运高峰时期,成千上万人奔波在返乡路上,尤以返乡回村者居多。在这个近乡情更怯的时期,有关乡村的话题总能激起大家的深切感受。最近,青年学者黄灯的一篇《一个农民儿媳妇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迅速走红。作者不搞那种高腔大调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亲身经历为样板,真实记录婆婆一家的遭遇,对当下乡村面临的困境发出慨叹,引起众多网友共鸣。
黄灯的婆家是湖北孝感的一户普通农户,原本一大家子生活还算和美,但遭遇一系列变故,随后变得艰难起来。如其四姐夫被拖欠工程款,被迫全家东躲西藏,还把大哥一家也牵连了进去。又如其小妹出家,直接碾碎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家庭变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如黄灯所言:“像哥哥一家的情况非常普遍,守在乡村,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外出打工,有可能连工资都拿不回,但全家的基本开销,诸如孩子的念书、成家,房子的修缮和更新,老人的生病、善后,一样都不能少。”社会不良的触角,总是伸向普通农家,让他们承受内在的创伤和无声的悲剧。
黄灯的丈夫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凤凰男”,通过上大学改变了个人命运,但也必须分担家族的负担。丈夫寡言少语,不抽烟不喝酒,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一方面要自觉担负起兄妹的生活困难,一方面在经济上又捉襟见肘,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无力感。这种城乡两栖的人物在大城市里很多,激起很多人的唏嘘。在现今城市化的进程中,无数人被抛出了乡土,来到城市里谋生,但难以融入城市,或者无法摆脱自身的乡村背景,同时又无力去回馈乡村。黄灯婆家的尴尬境遇,只是这个时代真实的千万分子之一,所以能让众多网友感同身受。
黄灯的文章能走红,一方面是大家对乡村的前途并不感到乐观,另一方面也是当下这类直击现实的文章太少了。当年的第五代导演都流行下乡拍农村题材,现今都成为陈年往事了。客观地说,如今书写农村题材的作品,特别是拍摄农村故事的影片,几乎屈指可数。我们都变得太势利了,比如很少有电影直面乡村现实,即便有个别的作品,一进入院线即沦为“一日游”。像著名摄影师焦波执导的《乡村里的中国》,花费整整一年时间记录山东一个村子的真实图像,可是这部电影根本进不了商业院线。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多少已经把乡村遗忘在脑后,不再聚焦它的喜怒哀乐。但现实依然是刺眼的,那些能直面乡村现状的文艺作品,仍然有很高的关注度。比如黄灯这样的随笔,又如《乡村里的中国》最近在腾讯视频独家点播,短短一周多,就有上千万点击量。那些用心去记录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总会有自己的读者和观众群。也许,在每天匆匆的城市生活中,我们迫于生计,不经意把老家乡村弄丢了,但只要记得自己的来源根脉,内心深处就会永远为它留有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