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朋友圈,好些事就复杂了——比如你的两个朋友交恶,隔空不点名批评对方,如果你恰巧当时发了一个笑话或者一张图,即使跟他们的事情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草木皆兵的双方会怀疑你在影射,会在你发的笑话或者图里读到讽刺、暗示、嘲讽,然后你马上就会接到电话——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情况。更坏的情况是你什么也没有接到,但是对方在心里给你画了一个小叉叉,你就这样被归为“污点朋友”了。
有了朋友圈就有了拉黑、屏蔽、分组,不看他朋友圈和不让他看我朋友圈,以及加不加,扫不扫。我就亲眼在一个饭局上,看见一个人拿着手机,态度谦卑地跟每个人交换二维码。多数人随和,扫了,但是有一个人拒了,说不好意思,不了解的人我不加。然后接下来那顿饭气氛就有点古怪。从此,我给自己立下规矩,第一,绝不主动要求跟对方扫微信,自讨没趣和让人为难都不好;第二,如果人家要求加我微信,尤其是当众要求,一定要答应,除非真打算得罪他了。
这件事情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我和这位被拒加微信的朋友有些交集,我再也没有见过他的谦卑,无论私下还是公开,只要一说到那位拒加他微信的人,他就各种控诉,从对方人品到对方作品。于是,我顿悟为什么“互联网+”时代,会流行“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传统时代,人们讲礼貌讲规矩,大家不认识不了解,见了面也客客气气的。即使不太喜欢对方,除非是不共戴天,一般最多就是少见面少交往。但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加不加”“扫不扫”,就伤了脸面。
前一阵,有几路人马给我发微信——“我今天清理了微信通讯录,你也来清理下微信通讯录。不用回复。”我没照着做,因为我不想找不痛快。但是接下来几天,我在朋友圈就连续看见各种义愤填膺,类似“你拉黑了我,我也一定拉黑你”,或者“如果你悄悄屏蔽我,我一定大张旗鼓拉黑你”。
多数人要求的友谊是对等的,很少人能接受“我把你当朋友,而你却对我屏蔽朋友圈”,或者“你把我分组到六环以外,我却把二环以内的位置给了你”。而你每次见了我,还对我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这是对待最好的朋友的态度吗?你到底有多少最好的朋友?
说心里话,我还是挺喜欢朋友圈这个发明的,他可以让我这种天生情商不太高的人,知道什么叫情商。比如,一个人在我面前狂骂另一个人,但是一转眼就看见他(她)在朋友圈“跪舔”人家,给人家各种点赞。于是下次他(她)在我面前骂人的时候,我就不那么当真了,这挺好的。再比如,有人把朋友圈分了组,工作组里,他(她)永远在加班,朋友组里,他(她)永远在晒今天见到谁,谁谁谁又和他(她)吃饭了,还夸了他(她);然后还有一组——这一组的成员肯定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在这里,重点晒的是情绪,是寂寞,是伤痕,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当然,有一个前提,不同组的人,一定不能有交集,否则,你看到的是“冉冉孤生竹”,他看到的是“一曲红绡不知数”,大家不认识没关系,万一有一个两个认识的,早晚穿帮。
不过,穿帮就穿帮,“互联网+”时代,人们笃信“赢家通吃”“胜者为王”,以前说情义无价,现在每一个朋友都能被精准地计算出价钱,就像体重秤的读数一样,简单直接。
微博上有一个小游戏,只要登录之后点击一下,立刻可以算出你的微博值多少钱。一般来说,粉丝越多越值钱,被关注的越多越值钱,而且如果关注你的人中有大V,还要加倍值钱。
她坐在我家沙发上,说自己的苦恼——她有一个朋友圈,是过去同学的,其中有一个混得特别好的女神,无论晒什么说什么,都是掌声一片。我安慰她,何必自寻烦恼呢?大不了不看就是了。她说,是觉得自己混得特别不好,为什么我发什么,都没人回应,而她要发个什么,哪怕是深夜,都又转发又鼓掌呢?甚至,有同学晚上睡得早没顾上点赞,第二天还要补上。
我想了半天,说:“嗯,可能就是你混得特别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