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蔡康永在最后一集的告别感言中所说的,在这个时代,观看的方式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改变,正是这样的契机,让《康熙来了》这个台湾综艺节目跨越了时空遥远和各种审查的限制,得以在内地或更广泛的地理空间内迅速传播,并拥有了一大批粉丝。
我身边的大部分同龄人与我相似,是从上大学时开始追看《康熙》的。十几年前,网络小说还没有那么发达和泛滥,更没有现在这样层出不穷的奇葩网络剧。于是,《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国光帮帮忙》《女人我最大》这些台湾综艺节目,就成了我们上完晚自习、考完试百无聊赖或者翘课宅在宿舍时的必备。那时候,中午从食堂打一份饭,回来搬几把小凳子,一起围坐在电脑前看上一集《康熙来了》,几乎是每个女生宿舍都常常上演的场景。
后来我们毕业了,每天看《康熙》的习惯却一直没能戒掉。直到几天前,我依旧坚持早起一边洗漱一边看这最后一集《康熙来了》,似乎只有每天早上看到小S苗条依旧、康熙依旧默契地相互打趣,才让我有勇气面对想要狗带的工作。12年了,我们与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变故和离别,终于有一天,我们要与它说再见了。
近些年不时有人质疑《康熙来了》的价值观,说它肤浅、粗鄙、鸡零狗碎,甚至指责它“带坏孩子”,然而不管正义癌们如何义愤填膺地操碎了心,《康熙》的收视率却始终居高不下。事实上,从第一期开始,《康熙》从来都不是一档高大上的谈话节目。即使早期曾经请来马英九、苏贞昌、李敖、陈文茜等政界、文化界的高层人士、社会名流,然而所谓访问的重点,从来不是政论节目中的社会焦点话题,它所关注的是且始终是所有这些大人物背后的生活细节。在小S面前,再高高在上的男人也必须接受“好肉体”的检验,再万人敬仰的女神也要面对素颜的考验。就这样,那些曾经遥远的大人物逐渐被还原成了我们身边的人,也许正因如此,《康熙》才如此好看,如此长久地吸引着我们。
我常常会想,这么多年,那些昔日喜欢过的作家、歌手或是演员早已换了一批又一批,甚至那些曾经念念不忘的男生也终于云淡风轻地消失在记忆里,然而对于简单得甚至有些低级的《康熙》,为何这么多年,我们却始终不曾失去兴趣?
我们曾经狂热追寻过而如今却被束之高阁的“偶像”几乎都有一样的特质——他们出现在相对封闭却时刻渴望突围的青春期,以自己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电光火石的冲击力吸引着我们。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读杜拉斯时的震撼,我从未想过,一个女性能够在自己如此瘦小而孱弱的身躯中蕴含如此之大的能量,她对于爱情、对于性、对于男女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强烈冲击了传统教育这么多年为我们树立的所谓正确的三观。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世界本身用它无尽的变化一次次刷新着我们的三观,上世纪的杜拉斯完全算不上先锋了,对颠覆和毁灭的迷恋渐渐退去,我开始越来越喜欢平淡中的无限深意——当然,所谓的喜欢,也永远都不会再有当初的那种冲动。还有大部分“80后”都追过的“五月天”,中学的时候,我们无比认真地一次次被他们歌曲中那些没完没了的青春啊理想啊未来啊所感动,甚至一度以为这就是叛逆,这就是摇滚。然而随着青春期跟青春痘一起消失,如今已经40岁上下的五月天还在不停地消费着青春,他们也许真的乐意这样一直做梦,但我们却真的长大了——多少次,当我看到现在的“五月天”时,我仿佛看到了16岁的自己,真是想要立马掩面逃走。
然而《康熙》不同,它给我们的并不是一时的吸引力,更不是某种潜藏在荷尔蒙背后稍纵即逝的激情,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最浅显简单、直截了当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在你15岁时需要,25岁也依然需要。它关心的是物质层面最简单的享乐——衣(每年的时装新品介绍)、食(各种类型的美食推荐)、住(明星个人住房的揭秘)、行(出境旅游经验分享)……这种关心并不高级,甚至有点简单粗暴,但是没有人可以抗拒。我们不忍离开《康熙》也许就像我们留恋这个世界一样,为的不过是这些简单琐碎而又无比真实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爱《康熙》,就像我们爱生活。
12年,说起来真是漫长得让人感到绝望。很难想象,如果《康熙》再播12年,我是不是还会日日如此地追下去——那时候我已经快要40岁,生活定是比现在繁杂无序得多。康永和小S决定离开,一定是预感到了观众心中的这种不确定。离别常在,多年前我们同样不舍地告别了《老友记》,多少人觉得失去了精神寄托,而生活却并没有什么改变。愿小S永远都是那个18岁的任性少女——虽然今年她真的已经38岁,再也不想费力取悦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