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礼儿:作揖

2016-01-28 16:34 法制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作揖放错手 吉拜变凶拜

说到北京的老礼儿,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要数见面寒暄的礼数了。两人见面,您一开口打招呼,别人就能听出来这人懂不懂规矩。打完招呼,正式场合还要握一下手或鞠一下躬,这握手鞠躬也是有讲究的。到了春节,跟人拜年的时候很多人为图个吉祥喜庆会作个揖,这作揖就更复杂了,不懂规矩的可就要闹大笑话了!

打招呼最忌讳“嗨”“哎”

老北京人礼数多,从小父母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会“叫人儿”。什么叫会“叫人儿”?就是甭管见谁,见面儿一定要打招呼,这种招呼并不是后来才时兴的“您好”两个字,也不是人们认为老北京人喜欢说的见面语:“吃了吗您?”而是随着人的行为动作来定的。

比如,您在院子的大门口儿,碰上了正往外走的邻居张大爷,您就可以这么跟他打招呼:“张大爷,您出门儿呀?”如果您在大门口遇到张大爷买东西回来了,您可以这么跟他打招呼:“张大爷,您买东西回来了?”他也可以顺着您的话说:“嗯,回来了。怎么着,王先生,您出门儿呀?”总之,这种招呼是根据对方的活动来定的,但不管怎么打招呼,开头一定要叫尊称。所谓尊称,就是通常说的先生、叔叔、阿姨、大妈、大爷等,也包括头衔如林老师、张教授、李局长等。

北京人忌讳打招呼不带尊称,上开就用感叹词,比如这样:

“嗨,您来了!”

“嘿,您这么早就下班啦?”

“哎,去王府井怎么走啊?”

这些“嗨”呀、“哎”呀、“嘿”呀等感叹词,如果在尊称前面还可以说得过去,假如没有尊称直接就“嗨”“哎”地乱叫,在老北京人看来,跟骂人没什么区别。他准会跟你急,会回你两句:

“谁姓嗨呀?您这是跟谁打招呼呢?”或者:

“您这是哎谁呢?我有名有姓儿没有?您上来就‘哎’,让您这儿是哎老鸹呢?”

所以您在跟人打招呼时,一定别忘了先叫尊称。

握手不超3秒  鞠躬度数各有含义

见面儿,先打招呼后握手,现在已经是通行的礼节了。那么,您知道握手的规矩吗?首先,这形式上就有讲究,比如握手分为“单手握”和“双手握”,还有“对等式”、“支配式”、“谦恭式”、“抠手心式”、“拉臂式”、“握手指式”等。握手时身体别挨得太近或太远,保持大约一步左右的距离。此外,别人把手伸过来,您不能跟大爷似的坐着。还有一些细节性的规矩,比如握手不能太使劲儿,握手时要上下摇动,不能左右摇动,不能交叉握手。握手的时间不能超过三秒钟,尤其是跟外国人握手时,因为按照西方人的礼节,超过三秒钟就属于“深情式”握手了。假如对方是位少女,您这种握手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它不仅是北京的传统礼仪之一,也是很多国家常用的礼貌方式。行鞠躬礼时,应取立正姿势,脱帽,双目注视受礼者,面带微笑,以腰部为轴,整个腰及肩部向前倾斜15度~30度,目光也随鞠躬自然下垂,表示一种谦恭的态度。行礼时,可以同时问候“您好”、“早上好”、“欢迎光临”等,也可致谢或致歉。鞠躬礼毕,直起身时,双目还应有礼貌地注视对方,使人感到是诚心诚意。

鞠躬时,切不可撇开两腿,随随便便弯一下腰或只往前探一下脑袋当做行礼。这是一种毫不在乎的表现,是对受礼者的不尊重。生活中常有一面鞠躬一面翻起眼睛看着对方的情况,这种方式非常不妥,应该避免。鞠躬时,嘴里不要吃东西或叼着香烟,这是不礼貌的。

男性在鞠躬时,双手要放在裤线稍前的地方,女性则将双手在身前轻轻搭在一起。受礼者,除是长辈、上级、老师、宾客还礼可不鞠躬,而用欠身、点头、微笑致意以示还礼外,其他人应以鞠躬礼相还。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诚恳和歉意;弯90度左右,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

行鞠躬礼掌握的要领是:

1.脖子不可伸得太长,不可挺出下颏;

2.耳和肩在同一高度;

3.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腿并拢,双目注视对方的胸部,随着身体向下弯曲,双手逐渐向下,朝膝盖方向下垂。

揖礼已有3000多年历史

作揖也叫拱手礼,属于古代男人平时见面常用的礼,女子一般不行此礼。民国以后,追求男女平等,女子也跟着行此礼了。2012年的央视春晚,几个主持人在开场给大家拜年时,用的就是拱手礼。不过事后有网友发帖说,其中一位主持人作揖的手放得不对。2015年除夕的《新闻联播》开头,两位主持人李梓萌和郎永淳还抱拳作揖给全国老百姓拜了个早年,也有不少人讨论主持人拜年的手势,节目中女主播右手在上,男主播左手在上抱拳拜年。有网友说了,这俩搭档也忒不默契了,怎么步调这么不一致?

现在人见面一般都以握手为见面礼仪,作揖早就不用了,别说主持人了,很多上岁数的人都不知道作揖的规矩。不过平常不用不代表可以遗忘掉这种礼仪,关于作揖的规矩还是要知道一二的,那么作揖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揖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多年历史。传统古礼存留至今,除了“鞠躬”,恐怕只剩“作揖”了。据《周礼》记载,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举,特揖是一个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根据《周礼·秋官·司仪》的诠释,“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作揖有时也能表示倨傲。比如《汉书》中“郦生不拜,长揖”,表示郦生对刘邦很不服气。

虽然拱手礼如今男女通用,但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以宋代小说《错斩崔宁》为例,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则“还了万福”。这说明,当时男女已各行其礼。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礼在京津地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满族妇女的行礼方式与男子也不相同,是双手扶在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很多人认为京剧《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所行之礼即为此礼。

林语堂在《枟生活的艺术枠》一书中曾推崇中国的拱手礼,认为拱手礼优于握手礼的地方有两点:一、从医学卫生的角度讲,拱手礼不致发生接触传染,有益于人体健康:二、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拱手的力度、时间的久暂,完全取决于自己,不会感受对方的压力。

男左手在上为吉  女正好相反

通常的“作揖”就是抱拳拱手,抱拳是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是将抱拳在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作揖礼一般施于平辈之间。为什么要左手抱住右拳呢?据说这个老规矩从老子那儿来的。《老子》中有:“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

至于古人为何以左为尊?一般的解释是,古人认为,平时右手拿刀杀鸡宰羊,打仗时右手又使用兵器杀人,所以是罪恶之手,而左手是文明之手。所以,在行拱手礼时,要用文明之手,盖住罪恶之手,扬善隐恶,所以,作揖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这也叫“吉拜”。

反之,如果换成了“右手抱左手”,那可就变为“丧拜”了。按阴阳五行学说,左为阳,主生;右为阴,主凶。所以在葬礼上行拱手礼,要左手握拳,右手抱左拳。此外,按照《易经》学说,男子为乾,属阳;女子为坤,属阴。所以女子行拱手礼跟男子相反,要右手抱左拳。

对于男女不同的作揖方式,据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记载,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在《礼记·内则》里则有“凡男拜,尚左手”和“凡女拜,尚右手”的记载。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