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逊谦
近年来,戏剧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与戏剧教育有关的高峰论坛、戏剧节、体验课等活动也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愿意走进戏剧艺术的大门,轻松、愉悦地享受戏剧带来的欢乐。
以戏剧体验课为例,笔者认为,开展这些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带给儿童不一样的成长体验,一方面让他们在接触戏剧艺术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提升他们在创造、想象、表达、沟通、团队合作、思考、自信等多方面的能力。如英国戏剧教育专家Jonathan Neelands所说的“每一堂戏剧课,都是一场艺术与教育兼备的旅程”。
以戏剧课程里的一个小游戏为例,当邀请小朋友们用肢体语言表演“花”时,笔者发现,小朋友们表演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双手托腮,有时还会加上生硬的微笑。问小朋友“为什么你们演的都一样呢”?于是得到直接的、一致的答案:“老师教的呀!”当继续问“你们现在演的是什么花”的时候,孩子们却满脸茫然。其实,在很多戏剧训练里,为了迅速得到理想的“表演效果”, 老师会给孩子在动作、手势上,甚至语气、音调上做示范,让孩子跟着模仿、学着做,但这样往往不能较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于是,笔者重新邀请小朋友演绎“不一样的花”,给他们10秒钟的时间自由想象花的形状、动态和功能,可以是见过的,也可以是没见过的。于是,小朋友重新演绎“花”的动作不再单一,他们对花的描述也变得缤纷多彩起来。有的小朋友伸展四肢、面带笑容说:“我是一朵向日葵。”有的把自己缩成一团说:“我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还有的小朋友面无表情地看着老师,冷冷地说:“我就是花!”说完忍不住地笑了……这样的一幕让笔者为之感动。
戏剧体验的过程充满喜乐,其关键就在于体验过程中应尽可能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掌控戏剧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例如让孩子们参与讨论并确定剧本的主题和角色,尊重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创新,让他们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富有独特性的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创作给予循序渐进的引导,并根据孩子们的理解程度扩展一些有关剧情结构、人物塑造、语言技巧的知识。
总之,戏剧教育应该将学习的“话语权”“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老师的主要角色是引领、辅导,而不是公式化地给予示范和工厂化地灌输知识,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去经历、体验戏剧,让他们自领其奥、自擅奇妙。这样,戏剧课才能真正成为“一场艺术与教育兼备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