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老炮儿”即将过气 转变迫在眉睫

2016-01-22 10:0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老炮儿”即将过气 转变迫在眉睫

年关将至,又度过了一年“调整期”的艺术品拍卖行业,看似在秋拍结束后陷入了沉寂,但是对于“调整期是否已成为新常态”的讨论,仍然在业内持续发酵。近日,由99艺术网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CAMS2015)在京举办。赵旭、温桂华、刘尚勇、甘学军、董梦阳、季涛、赵力等国内一线拍卖行、画廊、艺术界领军人物及资深藏家等参与了相关话题讨论。面对2015年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矛盾状态,大佬们也各自站位,有的选择“在希望中坚守”,有的却直言经历了史上最心痛的一年。

消极派

代表人物之一:刘尚勇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业内观点:传统拍卖已成过气“老炮儿”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从事了二十余年拍卖行业的刘尚勇,直言拍卖公司现在就是“老炮儿”,“还有点过气的感觉。”刘尚勇回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进行艺术品交易,而且往往是私下里交换,而交易的圈子也不过十几个人,后来逐渐有一些对外销售,出现了国家指定的文物商店,而活跃者也从几个人、十几个人变成了几十个人,后来上升至几百人参加。直到1992年后,有了拍卖公司,市场瞬间扩大。“到了今天,步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交易中瞬间就会出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而因为基于互联网产生了电商平台、网上画廊集群、网上拍卖集群、网上艺术家集群以及各种微拍,这些都是新兴业态,交易规模都可以瞬间扩大。相比而言,传统拍卖公司一年中能够成功交易的客人也就最多几千人而已。这样一来,我们不是成了‘过气’的‘老炮儿’吗?尽管认为自己还处在年轻的行业中,但是事实上已经是传统行业了。”

消极派

代表人物之二:甘学军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业内观点:拍品供给不足制约拍卖行竞争力

面对市场的持续调整,许多业内大佬都做出了较为消极的判定,刘尚勇甚至用“熔断”来形容2015年拍卖市场遭遇的局面。而在甘学军看来,不管有没有“熔断”,至少市场的确是出现了“断层”,“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没有信心,我们敢这么极端地去判断,就是因为看到了市场的真实情况。”甘学军直言,自己从事二十余年的拍卖,而2015年是内心感受最失落的一年,也是经营效果最差的一年。“虽然二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一跃而起,中国成为了世界艺术品的交易重地,但是我们所有的从业者,一直都有危机感,从大的经济环境看,拍卖行业其实只是很小的附着体,附着在GDP的快车上。而现在GDP从12%降到7%了,就像一个急刹车,那么很小的附着体在车上遇到急刹车很容易被甩出去,所以我们的恐慌来自于这里。”

甘学军还表示,目前的状况也是行业内在发展的必然。“二十年来靠着学习苏富比、佳士得的模式,一做就是二十年,而幸运的是,这个模式也使中国成为世界艺术品的交易重地。”而相比国内拍卖市场正在触底,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行却在2015年屡创历史佳绩。无论是2015年3月“安思远纽约艺术周”上密集的中国收藏家的身影,还是刘益谦豪掷11亿买下莫迪里阿尼《侧卧的裸女》,一切都表明国内藏家正在大规模高调进入海外艺术品市场。“当王健林、王中军、刘益谦都开始去买毕加索、买莫迪里阿尼,对国内的从业者应该是一个提醒,这说明我们的供给出现了问题,品种的单一、模式的单调,让我们失去了在国际上竞争的优势。”

积极派

代表人物:董国强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业内观点:有价值的藏品不愁没市场

和拍卖市场两极分化的状况类似,业内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也有着两极化的态度。董国强认为,所谓的市场寒冷是相对而言的,究其原因,和行业自身发展过快息息相关,“2015年挣的钱比往年少了,或者挣钱的难度比以前大了,还有各种舆论的过度渲染。在今天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比起其他的行业,我们还能赚钱,应该满足了。”董国强称,“毕竟中国的拍卖市场才发展了20年,还太年轻,我们整个生长过程来说,总体还是挺好的,遇到一点困难或者挫折、停顿都不是坏事。”

2015年春拍,潘天寿《鹰石山花图》在嘉德以2.79亿元的天价成交,震惊了业内,在市场寒冬期还能出现如此高价,恰恰证明了市场两极分化严重。董国强也谈到了这幅2015年最贵的《鹰石山花图》,“五年前、大家公认的市场最好的时候,也卖不到这个价格,这也是市场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真正有收藏价值的作品,它的价格在这些年还是持续走高的。再看欧美艺术品市场,最近几年也是屡创新高,但是他们的经济情况却比我们还要差,由此不难看出,真正有价值的收藏品自有它的市场在,不会受到经济的过多影响,而我们目前消极判断其实更多的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心态。”

与此同时,拍卖业内一直不停出现“艺术品市场资源是否会枯竭”的讨论。在他看来,艺术品资源永远不会枯竭。“当齐白石的作品卖得差不多了,王雪涛就开始卖齐白石的价钱,当王雪涛的作品也卖得差不多了,还有比王雪涛更低一级的画家可以卖到王雪涛的价钱。”董国强称,市场在不断扩大,资源不断被大家认识,所以不要担心资源的问题。

务实派

代表人物之一:温桂华 苏富比亚洲资深顾问

业内观点:随行就市调整策略是王道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拍卖市场的崛起对于整个世界拍卖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而为了适应这种持续调整的“新常态”,拍卖公司“随行就市”调整策略也就成了王道。“既然‘新常态’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我们就只好适应新常态,主动做些改变,寻求新的发展。”在温桂华看来,拍卖公司不应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过去同质化的竞争非常激烈,现在差异化、发展自身特色的局面刚开始出现,这是一个好现象。公司不分大小,只要定位准确、有特色,坚守自己的专题,都会有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温桂华并不否认拍卖行业正在面临洗牌和结构调整,但是她认为这样的调整可以淘汰一些市场竞争能力弱和不规范的公司,进而促进拍卖走向品牌化、国际化和多元化,“这些积极的方面对市场后续发展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温桂华认为,拍卖公司自身都应该趁着大环境调整的时候净化小环境,调整自己,形成更加有序规范的市场。她表示,近几年苏富比依据以往经验,从拍品征集、拍卖布局、销售渠道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提升。“拍卖公司越多作品瓜分就越激烈,但是好作品是恒定的,所以拍卖公司征集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随着国内拍卖公司在海外征集力度越来越大,我们也拓宽了征集渠道,发挥国际网络及品牌优势,征集罕见、顶尖收藏品,主攻方向是名家收藏及流传有序、鲜少见于拍场的精品,不少都是从海外征集而得,毕竟国外公司的相关积淀确实是非常丰厚的,而世界各地的办事处发挥非常好的一个连通作用,而且历来跟国外一些藏家的互动关系很好,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除了在拍品征集上下工夫,横向拓宽拍品的维度也挖掘出了新的潜在客户。温桂华举例说,“2015香港苏富比秋拍上的‘圆·学——吉原治良珍藏’,就是市场上首个吉原治良作品的专场拍卖,最后成功斩获‘白手套’。另外,苏富比还增设了主题性专场,比如现代亚洲艺术板块,去年春拍推出了‘生命的风景’、‘写意’、‘曾海文’三个专题,重新梳理了华人现代艺术的厚度,各专题请来不同的设计师打造图录和专集,配合音乐的加入打造跨界艺术体验,以崭新的手段对20世纪华人大师做出诠释,遵循现代美术史的追本溯源,挖掘现代亚洲艺术大师的价值,给藏家新鲜的感觉。”

温桂华预测,互联网+在2016年会产生更多的拓展空间,“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营销渠道,而非产生混业平台,一些拥有前瞻性公司开始打造集拍卖、商城、咨询和理论多元化平台,可以预见传统拍卖在2016年仍然是市场的发动机,传统和互联网+的结合将冲破传统的购藏体验,使市场更先进、更加精彩。”

务实派

代表人物之二:胡妍妍 中国嘉德拍卖总裁

业内观点:调整期是自我壮大的好时机

三四年前业内人士在谈到市场变化的时候还是精神亢奋,因为那时市场正在经历“亿元时代”,所有人都是信心满满,而近几年的变化恰恰相反,业内人士无不感到了寒冷和困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就是,那段疯狂的野蛮增长的时代,肯定是过去了。”胡妍妍认为,在“新常态”下,拍卖公司需要“坚守”,坚持不逃离。“经营了几百年风雨的国际拍卖公司,肯定经历了不少坎坷,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退缩。”胡妍妍认为,调整期也是拍卖公司自我壮大的好时机,“包括中国书画、古代书画到陶瓷、家具等等,我们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培育市场,当我们看到2015年大学生艺博会的消费有50%是个人消费的数据时,确实让我们增加了一些信心。我们以前总说艺术品的收藏就是以收藏和投资为趋向的一个市场,现在的确是有消费的市场。既然如此,我们就特别需要调整规范,让我们更加专业,重塑拍卖公司的形象,才能在低迷时期吸引更多客人,让大家投身艺术消费市场。”与此同时,胡妍妍强调,艺术教育不会出现一个立竿见影的局面,而应该以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精耕细作,让大家在慢生活中感受艺术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