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公共文化建设 聚焦首都核心功能

2016-01-20 09:20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聚焦首都核心功能 以示范区创建推动创新发展 北京市东城区公共文化建设八大亮点

文化是北京市东城区最为显著的特色和优势。自2010年由原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以来,东城区就将“文化强区”战略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核心战略。始终坚持以文化统领各项事业发展,把文化作为改善民生的最高追求。自2013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东城区更是把创建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坚持把创建的过程作为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着力推动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治理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激发了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激情和发展动力。自2015年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来,东城区在新的形势下,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任务,为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注入活力,提供支撑。

创新社区服务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最直接、便捷地获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平台。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处于服务体系最末端的社区文化服务接地气、受欢迎,就需要针对本地区的地域、人口、设施布局等实际情况,结合居民自身的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北京市东城区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文化社区”——因地制宜,科学高效

对于东城区而言,如果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中“结合村级(社区)行政组织办公场所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的规定来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整体地域狭小而人口集中的东城区在创建过程中应当建成182个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而东城区的实际情况是,许多社区空间不够,甚至连办公区域都无法保证;部分社区属于老旧住宅区,更没有条件建成符合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室。另一方面,如果按照标准建设,就会在狭小的地域空间内形成密集的社区文化活动室,造成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

因此,东城区根据相关规定和文件精神,实事求是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和可达性等因素,建立起科学、合理、便捷的“多区合一”的“文化社区”。这种做法虽然在设施建设上打破了现有的社区一级行政区划,但通过科学测算和选址,服务不仅可以完全覆盖设定服务半径内的多个社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服务效能。这一创新实践对于全国特大型城市核心城区的社区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体育馆路街道社区服务(文体)中心主任王玉梅说:“‘文化社区’的建设将原本分散的社区资源合并在一起,不仅居民活动的场地更大了,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种类和质量也随之提升,区政府的财政支持也能够聚合在一起,把钱花在刀刃上。”

建设社区博物馆——保存地方特色文化与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社区的周边风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生活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的同时,人们也希望保留住那些能够表现和传承本地区历史、民俗、居民生活的记忆,让过去生活中的老物件、旧习俗留下来、传下去,展示给后代和更多的人。

基于此,东城区鼓励各社区根据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具有地域性的社区博物馆。如今,已有东花市社区的非遗博物馆、东四社区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等6家社区博物馆正式开馆。位于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24号的两进院落四合院曾是民国著名文人陈西滢、凌叔华的故居,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展示史家胡同的历史、胡同的名人以及胡同居民生活发展变化的社区博物馆。居民杨奶奶和几个老邻居几乎每周都会相约来博物馆聚一聚,做做手工,“博物馆的环境很好,平时举办的活动也很多,我们喜欢来这里,因为这小小的一个院子浓缩了我们对这条胡同的记忆。”

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地区文化的传承,激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新的社区文化,更是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此外,各社区博物馆在建设、运营和开展服务中吸引了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与个人和社会组织等开展广泛的合作,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源。

居民当“管家”——文化活动中心社区自治

拥有了良好的社区文化设施,如何提高其服务效能,将其有效地利用起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便是设施的运营者。既然是服务群众,这个运营者就要能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了解他们方方面面的需求,实现文化设施服务效能的最大化。显然,最了解居民需求的就是他们自己,在示范区创建期间,东城区试点探索依靠社区居民自治运营管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不仅大大节省了管理人员的开支,而且实现了居民“真正做主、真感兴趣、真有空间、真得实惠”。

东花市街道的广外南里社区拥有一个1500余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舞蹈室、阅览室、健身室等一应俱全,这种高规格的配置在国内大城市核心区的社区级文化活动中心中并不多见,而该社区的管理模式也非比寻常——中心不配备保安、保洁和固定管理员,完全靠居民自定的自律公约约束,前来活动的文化团队会自觉负责维护设备设施、保持环境卫生。

“从最初中心的建设规划、功能定位、服务方向到中心建成之后的管理运营方式的确定,这个社区全部是根据居民的意愿经过讨论而最终确定的。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居民代表、居委会和共建单位代表共同成立了自管会,社区里的大事小情都通过自管会处理解决。”东花市街道干部高远说,使用率应该是最能体现中心建设效果的指标。过去,这个社区只有编织、舞蹈、乒乓球3个文体团队,如今已经发展到20多个文体团队,他们通过预约场地,有规律地开展活动。目前,该街道正在计划将这一模式,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予以推广。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王学思 刘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