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北京文化成就: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

2016-01-19 08:19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构建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编者按:“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改革创新、人民导向、传承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首都文艺舞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推出了一批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主旋律优秀文艺作品,首都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十二五”时期,市文化局围绕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和基层实际需求,制定出台"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以公共文化建设“一二三四五”为发展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需求导向,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树品牌、育人才,加快构建和完善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指的是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化供需对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和参与权;“二”是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和文化民生意识“两个意识”;“三”是构建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个配送体系;“四”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五”是重点实施“引领工程、提升工程、示范工程、培训工程、保障工程”五项文化工程。

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的"1+3"公共文化政策,形成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绩效等上下衔接的指标体系。构建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配

送体系、文化馆服务配送体系以及公益演出服务配送体系,实现惠民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以市、区、街道乡镇和行政村为基础的四级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市区两级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市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首都图书馆二期建设,新建改建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北方昆曲艺术中心。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实施“万场演出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累计组织文化活动13万场次,年均参与人数3000万人次。开展“一区一品、一街(乡)一品、一社(村)一品”建设活动,引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整合基层图书服务资源,加强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国图和首图读者卡互认。

公共文化社会化参与工作逐步完善。积极推动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试点,支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多元化。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先后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延庆区、石景山区、房山区先后荣获示范项目。探索在基层公共

图书馆、文化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等机构组建理事会,吸纳社会力量及专业人士参与管理。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展览展示服务、公益演出服务等领域公开招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着力培养基层公共文化干部、群众文化组织员和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制定《全市公共文化队伍三年培训规划》,连续3年培训基层文化组织员1000名。推出“文化驻乡工程”,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基层群众文艺团队9204支,在册文化志愿者3.27万名,文化志愿团体311个。

展望2016年,未来5年,市文化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理念,落实好“十三五”规划各项要求,根据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以“一二三四五”为发展思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大力创建首都示范区,全面构建服务配送体系,统筹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对接,提高服务效能,加强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加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和满足。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