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始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多以蓝色做底色,因而得名“景泰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被称为国宝“京”粹。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前身是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宫制作的造办处合并组成。2002年11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是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2006年和2011年先后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司所拥有的“京珐”品牌是景泰蓝行业的第一个知名品牌、北京市著名商标。
“京珐”牌景泰蓝生产车间(网友“苗苗65”摄)
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作家叶圣陶曾在《景泰蓝的制作》中描述过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在二层的生产车间,中经网友们实地参观了“京珐”牌景泰兰的部分制作工艺流程,并同工人师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中经网友“海随缘”表示,参观活动让她受益匪浅,一件成品往往要历时数月才能制作出来,其间艰辛可见一斑。那些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的工人师傅们令人尊敬。
据工作人员于女士介绍,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北京市珐琅厂自1956年成立以来还一直承担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该厂也曾经历过艰难岁月,有段时间甚至不得不卖地给职工们发工资。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参观网友中就有一位见证者。1999年,作为建行员工的中经网友“胖虫”经办了一笔该厂的100万元委托贷款,在当时形势急迫的情况下,2个工作日内就让贷款到位,为这家老字号企业的生存发展做了自己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自2002年改制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后,在有关政策支持下,工厂通过一系列自主创新举措,终于摆脱了生存困境,并成功实现了大发展。除巩固发展已有产品外,公司还积极探索拓宽景泰蓝工艺的应用领域,在室内外建筑装饰、城市景观工程等环境艺术装饰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目前,公司现有职工200余人,年产值数千万。
工人师傅正在为景泰蓝半成品进行点蓝工艺操作(网友“白水bj”摄)
在3层的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东西厅内,网友们近距离观看了北京市珐琅厂60年来所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景泰蓝精品,包括故宫博物院文物高仿品、钱美华等大师们的经典作品,等等。在展览中,网友们还了解到北京市珐琅厂60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网友“夏日之冰”表示:“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大家都能够越来越重视像景泰蓝这样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中经网友“七彩世界”认为,一方面,景泰蓝这门传统工艺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继承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也应给予更多的扶持和鼓励,让景泰蓝文化在世界上能够更加发扬光大。
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内展出的景泰蓝马车(中经网友“七彩世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