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中韩合拍项目亮相“2016中国电影论坛”

2016-01-14 09:01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韩合拍片 融合是关键

《中韩电影合拍协议》规定中韩合作拍摄的影片将在中国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自该协议签署以来,中韩两国电影界的合作明显增强。去年年初上映的《重返20岁》、年底上映的《坏蛋必须死》以及9月上映的以上海为背景的韩国抗日题材电影《暗杀》,都是该协议的直接受益者。昨天(1月13日)在京举行的“2016中国电影论坛”上,《义士安重根》、《外公芳龄38》等多部中韩合拍电影项目亮相,意味着2016年将迎来更多中韩合拍电影。崔光石、姜孝璡、李宏瑞等多位中韩电影人聚集一堂,探讨中韩合拍电影的前景。他们一致认为,合拍片要能融合两国文化,才能在两国的电影市场上都获得认可。

中韩合拍片由冷转热

根据当天论坛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中韩合拍电影的数量约为14部,总票房为人民币13亿。这14部中韩合拍片分布的年份并不均匀,多数集中在2013年至2015年之间,特别是2014年7月《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签署之后,而有的年份甚至全年只有一部中韩合拍片。由此可见,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中韩合拍电影经历了由冷转热的过程,并借助《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签署达到了一个合拍的小高潮。这14部中韩合拍片中,票房最高是2015年初上映的《重返20岁》,该片票房超过3亿人民币,创造了中韩合拍片的票房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正是《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产物,它与之前的中韩合拍片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双生,二是IP。CJ娱乐针对中国和韩国市场分别开发了两个版本,都获得了成功。昨天的论坛上,中国的果实电影跟韩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签署中韩文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化投资基金、影视剧产权、影视制作、剧本征集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与此同时,论坛上还公布了三部已经启动的中韩合拍片项目,分别是《义士安重根》、《外公芳龄38》和《不速之客》。

文化融合是成功关键

近两年来,有不少韩国电影人长期在中国工作,包括郭在容、安兵基、崔光石等等,2016年则将有更多的韩国电影人加入他们的行列。例如拍摄过《老师的恩惠》的导演林大雄就执导了一部由黎明、韩彩英和耿乐主演的《不速之客》。林大雄坦言,韩国市场毕竟有限,也处于成熟稳定期,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不但给中国电影人带来机会,也是韩国电影人的福音。然而,中韩合拍虽然优势多多,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很普遍。重要的证据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票房上真正拿得出手的中韩合拍电影,而票房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观众的认同。《重返20岁》口碑虽然不错,但3亿的票房成绩连2015年度票房前20名都排不进。《杜拉拉升职记》的制片人焦爱民分析认为,很多中韩合拍片故事虽然精彩,却跟中国观众本身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近,在文化融合上做得还不够。“如果电影讲一个发生在中国观众身边的故事,就会节约很多营销成本,传播也很迅速。《老炮儿》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点,它讲的故事让观众感同身受,产生了移情作用。片中城管的戏,很多观众马上会有反应,这是文化和当下社会心理的问题。”曾经与张猛多次合作的韩国电影人崔光石也认同这一点,他称自己监制的《义士安重根》从剧本开发阶段就跟中国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希望拍出一部让中国观众喜欢看的、接地气的电影。北京晨报记者 杨莲洁/文 柴春霞/摄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