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
70年前,《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年来,《白毛女》多次再版复排。此次由文化部组织复排的歌剧《白毛女》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均收获观众好评。
70年来,一条根脉早已内化于曾参演《白毛女》的老一辈艺术家心中。“一辈子都跟着《白毛女》”的复排艺术顾问、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说,复排过程中,艺术顾问郭兰英一招一式做出示范给演员排戏,剧中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动作全部都在她的心里。据主创人员回忆,郭兰英指导排演的二十多天时间里,现场经常因为她精彩的示范响起由衷的掌声。为让演员们更好地演绎角色,主创人员一头扎进了河北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顾不上洗不了澡、上露天厕所等难处,在正月里感受农民盼年、过年的心情。包饺子、贴饼子、点豆腐……农民成了主创人员的老师,让他们找到了剧中人物应有的状态。
歌剧《白毛女》复排过程中,主创人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在节约舞台置景成本等方面“有所不为”,而在坚持歌剧的本体性、保证复排的艺术质量等方面,所有主创都不遗余力地“有所为”。
一系列“有所为”的成果让人耳目一新:注重音乐创新,注重过渡音乐、场景音乐的使用,恢复了一段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已创作完成但一直未使用的大春与喜儿二重唱,把老版本中的部分对白改成了唱段,还增加了部分唱段,“我是人”等段落受观众认可……
复排剧本统筹、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黄奇石评价:《白毛女》这部戏很奇特,南方北方观众都喜欢,既能在农村的土台子上演出,也能走进剧院,甚至还走出了国门。
为什么《白毛女》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专家认为,答案就在于《白毛女》本身:民族歌剧中特有的民族情感。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评论家孙桂林表示,此次歌剧复排注重在音乐、动作、布景等方面开掘民族情感,红头绳、贴门神等极具民俗韵味,形成了很强的代入感和震撼力。
“《白毛女》好像是一部没有完成的杰作,70年以来一直在改。至于改出来的效果,需要时间去检验,需要留给观众去检验。”黄奇石说。歌剧《白毛女》是70年前树立起来的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要在今天对这一经典作品更好地继承,最重要的是找到创作的根脉,找到对传统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