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6年,北京的不少观众发现,周末要去影院看一场电影,几乎场场爆满。观影已经成为大家的业余生活首选。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当全国电影总票房创下440亿元的纪录时,承载着所有观众的终端,院线和影院也都呈现着百花齐放的怒放状态。
《法制晚报》记者发现,连续数年位居票房首位的万达院线,在2015年总票房跃进到了近60亿,而全国过10亿元院线创纪录地达到了15条。
除了数字上的怒放,观众对院线的声音逐年放大,口碑影响排片、排片推动票房……观众与院线的互动已成为互联网+的时代特色。无论是商业影院,还是艺术影院,抑或是主打分众的影院,想要在这个繁荣的市场上站稳脚跟,他们都经历着变革。
·数据·
同比翻2倍 15条院线过10亿关口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年度总票房达到440.69亿,同比增长48.7%。而与之相呼应的,自然是院线和影院的增长。
《法制晚报》记者整理数据发现,2015年全国票房收入超过10亿关口的院线,已经创纪录地达到了15条,与2014年仅6家相比,同比几乎翻了2倍。而作为龙头代表的万达院线,总票房从2014年的42亿元也闯过了50亿,甚至逼近60亿元关口。
2015年,全国新增影院1200余家,新增银幕8035块,相当于每一天,都有22块银幕被立起来。
银幕数的增长,让更多想看电影的观众得到满足,2015年全年城市影院观众达12.6亿人次,同比增长51.08%。
·分析·
差距拉大 院线成绩呈现阶梯化
对于今年的院线表现,中国评论学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聚影汇创办人朱玉卿认为,各大院线差距逐渐拉大,在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
朱玉卿说:“2015年全年票房超过440亿,实现了大家最初的预期。而院线的分化开始出现。”他表示,以前院线之间相差不大,而今年从数据上看,第一名万达院线遥遥领先,将第二名中影星美院线甩在了后面。也就是说现在第一梯队只有万达一家,而从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数据来看,相差也是非常大,也就是说院线之间的实力悬殊。
究其原因,朱玉卿认为是当前终端竞争激烈,圈地运动基本结束,院线大肆扩张的时代告一段落了,“以前以规模化竞争为主,从2016年开始更多来自于效益的竞争”。
从数据上看,民营院线正在迅速崛起,万达、横店、金逸、大地几大院线增幅比往年更快。根据市场及时调整是民营院线的优势,传统院线则面临很大问题。
在传统院线中,中影星美、上海联合、中影南方、浙江时代四大国有院线成绩表现不错,但是位于中游的国有院线压力很大。
电商介入 互联网时代互动当先
除了院线本身饱和的问题,进入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拇指刷屏就可以改变一部电影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机构看到了这一变化,通过网络售票和线下发行增加和观众的黏性互动。这种情况下,影院和院线应该如何调整步伐跟上时代,是全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朱玉卿认为互联网时代电商的介入,让电商和观众的联系加大,而院线和观众的联系减弱。如何增加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是2016年院线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非互联网时代,院线的作用主要是分发物料、指导排片,现在在影城、电商、片方三位一体的位置中,院线的位置到底在哪儿。“以前没有电商,现在电商纷纷组成了发行团队,电商从线上转成了线下,随着电商线上线下的结合,院线怎么做也都是全行业需要思考的一个现实课题。”朱玉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