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
什刹海为什么叫什刹海
“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这是《帝京景物志》中对什刹海的赞美。什刹海是老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然而,为什么老北京给这片水域起了个什刹海的怪名字呢?历来众说纷纭。
13世纪,蒙古灭金,京城原有宫殿毁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都城。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依据之一。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
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什刹海成了漕船渡口,作为大运河北端终点站,因而大大扩大了什刹海的水域,所以有“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元人黄文仲在《大都赋》中写道:“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荀。”可见当时繁华程度。
明代建国后,初期首都定在南京,无需漕运,故什刹海渐渐荒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无暇整治,漕运渡口改到通州,什刹海湖面渐渐缩减,成了风景区和居住区,随着富贵人家纷纷迁住于此,各种寺庙亦修建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大寺就叫“什刹海”。
《帝京景物略》中说:“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比如号舍,木扉砖牖,佛殿亦分一僧舍,不更广也其创作者。”意思是:京师佛寺没有一座像十刹海这样简约的,它占地50亩,有三十多间房屋,每间如同科举考试时的号舍一般狭窄,门窗是寻常的木制砖砌,寺中的佛殿也只是占用了一间僧房而已,并不比别处宽敞。这是赞美它简朴、苦修,不事奢华,符合佛家本意。
该寺位于德胜门内,初名十刹海,后改名什刹海。在佛教中,海比喻真理广阔无边,推其本意,十并非实际数字,而是近似于“十善”“十恶”,表示众多,众多刹那则成海,有玄机的意味。
由于这座寺庙非常有名,逐渐变成了地名的代称,这可能才是什刹海得名的真正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