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如何能留下

2015-12-17 08:50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热词如何能留下

日前,《咬文嚼字》发布2015年十大年度热词,“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上榜。《咬文嚼字》称,“热词走红的背后,折射出语言中所沉淀的价值观念,可以说词语本身便是社会档案,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网络时代,流行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相应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许多曾经风靡一时的热词,早已经迅速地消失不见,被更新更热的词汇所替代,几乎很难有留存久远的。为什么网络热词总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如何才能让热词不仅仅是热词,而成为常规的语言?

热词在变得平衡平和平易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和历年相比,网络热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更能够反映社会变迁的趋势,比如创客、网红这样词,都和当前社会中重要的现象有关。我们的社会中,重商、创业正在成为潮流,热词本身也在映射着这样的潮流。

网民也和过去不一样了,在对热词、流行语的传播、创造上,也和过去那种情绪化表达更多的情况不一样了,开始更多对社会正面价值有了积极的回应。同时互联网对网民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交流、表达的渠道,人们也开始把它当做是从商、创业的平台,因此网络热词的变化也就自然而然。

这更符合一个多元社会的常态,各种价值、各种观点都有,并且能够平衡。平衡带来了平和以及平易,平和就不再那么情绪化,而平易,则能够更多地和日常生活贴近,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仅仅在网络上传播。这是热词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变化中的一个心理痕迹,它是和社会转型有关系的。

热词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殊现象。语言当然总是在变化,总是在更新,总有新词出现,但是在更早以前,承担这种任务的,一般都是思想家、哲人、作家、诗人等,常人往往很难参与其中,或者说常人的创造因为传播技术的问题,而很难大范围地传播,也就难以成为热词、新词。但实际上,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俗语是“心理之征存,精神之蜕迹”,普通人对于社会变化的感触往往比思想家、哲人更加直接和深刻。但在以前的社会环境中,普通人的创造多是停留在某个小的区域之中。

互联网带来了技术的变革,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互联网的分享、沟通,让普通人有了发言的渠道,人们有地方表达,同时也在慢慢变得善于表达。一种互联网中交往的礼仪、文化正在逐渐形成。

创造的人群变大,新词出现的速度当然也在变化,数量也更大,这是必然,通过时间的沉淀,有的留下来,进入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常规知识的一部分,有的在环境变化之后,消失无踪,不再被人们记起,这很正常。现在也有学者在整理曾经和现在的热词、流行语,我想,这也是一个记录,记录我们的社会曾经走过的路,人们曾经遇到过的事情。

新词创造技术含量不高        

哲夫(作家)

网络热词高速地更新换代,旧的未去,新的已来。很多其实都是炒起来的,没有太多的意义,玩一玩,招徕眼球可以,但是真正能够留下的,恐怕太少。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太多的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在不断地出现,有时候固有的词汇很难表现这些现象,那么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重新创造一些词汇来表述,满足表达的欲望,也就是正常现象了。尤其是有了微信、微博等这些交流工具之后,更是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新词,如果别人有相同的经历,可能就看得懂,就得到认同。

问题在于,这样的热词往往生命力很弱。原因之一,是热词大多和特殊的事件、环境有关,离开当时的环境人们就不懂到底在说什么。所以,热词往往只对应特定的环境,很多热词,放到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我们的下一代可能根本就不明白在说什么。

原因之二,热词本身的技术含量很小,很多词汇都是生造的,把几个生僻字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新词,这样的新词往往有特殊的定义,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够明白,或者说,你得知道它所对应的现象、事件等,才能懂其中的含义。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热词其实是信息社会派生出来的一个副产品,很多热词,并非是创造性的,只是某种特定的符号,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起作用,才能读懂。当时过境迁,特定的条件消失,比如由某个新闻事件派生出来的词,过了很长时间以后,人们早就忘了那个事情,如果再看到这个词,可能就需要翻看旧新闻才能理解。这样的词显然不太可能长期留存。另一方面,今天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而快速更替本身也是娱乐的特征之一,娱乐化的时代,很多严肃的东西也都被消解、被娱乐化。

当然,热词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它和社会变迁相关,和信息时代的特征相关。它有它存在的逻辑和道理,但也正是它的特质,使得它想要留存久远,就很不容易。

世俗社会 摧毁神圣        

唐文明(清华大学教授)

如何让新词、热词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这和它的生命力有关,一般来说,越是跟生活最深层次的需求密切相关的,生命力就越强,就越有留存的可能。而流行的时尚,恰恰相反,往往都是比较浅层的。

现代传播本身的特质,也在影响着热词和人根本的需求之间的关联程度。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浮躁而浅层的娱乐现象中,严肃的东西往往不是被重视,而是被消解,人们对于严肃的生活意义关注得更少,而不是更多。

和过去不同,更早的时代中,语言的创新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比如成语,大量的成语,其实都是和某些文化中的典范相关,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事百态,能够留存至今的,也大多都含有某些示范性的东西,比如经验、教训等。在那样的时代,那些根本性的道理、经验、文化,通过词汇、文字留存下来,后来人依旧能够理解和使用。而现在的很多热词,并不具备根基性的经验,可能只是某个很快就时过境迁的现象的折射,或者干脆是因为传播本身的特征而热起来的,因此很难具有普遍性,来得快,去得当然也就快。

这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传播的逻辑所决定的,只要现代性的逻辑不变,我想就很难改变新词、热词也浮躁的问题。现代人社会中,正如尼采说的,是一种“末人”的生活方式,它正在不断地替代“高贵”的生活方式,所谓“高贵”的生活方式,是有一种最终的追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人自身的升华等。现在则是一个消费时代,连精神、信仰等需求都可以消费,还有什么不可以消费的呢?

这样的变化我想基本上是坏的,这也是现代性屡屡被批评的原因,因为它有一些东西,是和它本身的逻辑相关的。它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技术的进步、物质的丰富等,但也有一些痼疾,比如生活的意义被降低了,英雄的维度降低了,神圣感被消解,看似每个人都强调个性,但实际上仔细一想,都差不多,变得平庸化。反映到语言的创造中,就是梦幻泡影转瞬即逝。

语言的边界应该更大        

叶匡政(诗人、评论家)

一般来说,语言的出现到普及到淘汰,有其规律。同时,还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个词越热,使用的越频繁,人们可能就越避免使用它,不用说专业的写作者,普通人也是如此。这是语言使用上的心理学问题,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语言创新的渴望,希望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有所不同。所以,一个词过热之后,可能就是过冷。

当然,并非所有的词汇都会被淘汰,也有一些会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回归常态,不热不冷,还有一些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比如洋火、下海等。写作者们对于新词的使用,也可能会使得热词常态化,成为常规语言,我们传统的词汇,也有很多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现代社会,词汇的创新速度非常快,新词热词很多,这其实和常规语言的更新缓慢有关。我们有一套完整而严谨的语言规范,基本上传统媒体都在这个规范之下,规范有好处,大家交流容易,但也意味着,限制会很多,创新不易,甚至是新词不被传统的规范所接受,语言更新非常慢。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原本缺乏出口的语言创造力集中爆发,前些年的火星文也好,伪成语也好,热词也好,都是爆发的结果。

实际上,语言的创造力,更多时候在方言之中,在语言不那么规范的环境中会更加有力和活跃。而语言的活跃,直接影响着思维的活跃,人的创造性思维,很大一部分和语言的活跃程度有关。限制太多,就可能制约创造能力。比如说戏剧,我们知道,中国各地的戏剧,唱腔都不一样,在传统音乐中也有一句话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丝是弦乐,竹是管乐,肉则是人声,可见音乐其实是跟着人走的。

所以说,适度宽松的语言规范,对于语言的创新和更新,其实是有好处的。当然并不是说不需要规范,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加以重视,比如说一些重要的媒体,可以对语言规范要求更严格,而一些地方性的媒体,则可以宽松一点儿,甚至多关注方言等。事实上,现在对于热词的评选,本身也说明对新的语言的一种关注,这是好事。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