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话剧王国王子的“自我修养”

2015-11-24 08:23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高清戏剧《哈姆雷特》京沪超前点映

在英国褒贬不一的“卷福”版话剧《哈姆雷特》上周末以高清戏剧电影的形式在京沪超前点映,至少让中国观众见识了一个英国当红明星的“自我修养”——真诚且努力。

wh15112401000501

英国当红男星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主演的《哈姆雷特》,成为英国戏剧史上售票最快的戏剧,10万余张演出票短短几分钟内被一抢而空。

“卷福”虽迷人,但女导演林赛·特纳一点儿也没照顾这位明星的感受。在长达3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本尼所饰演的“哈姆雷特”要承担37%的台词、将近80%的跑动。由于导演无幕间和暗场实用化、高效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处理手法,哈姆雷特王子需要和其他演员、工作人员一同移动舞台道具,5秒钟后,自身跑位也必须完成。第三幕将近完成时,本尼身着的灰色T恤已被汗水染成了一半灰色、一半黑色。在纵深的舞台上,他的奔跑经常是对角线且连续的,时而跃上长桌,时而蜷缩在道具里。

这部戏里的哈姆雷特既要承担动作戏,潇洒而漂亮的运剑、击剑,又要会演“琼瑶戏”,一直在哭却不能丑。在一场宫殿搜捕哈姆雷特的戏份中,卷福必须拥有“蜘蛛侠”版的敏捷和“闪电侠”版的速度,才能小心不被其他演员提前捉住。

导演林赛设计的“哈姆雷特动作”,对演员的体能和反应度要求极高。开演前,本尼在接受专访时直呼:每次排练完最大的感受不是别的,而是——“饿”。

但是全身运动了3.5个小时的卷福,并没有得到多少同情分。因为经典面前,也意味着观众与评论家们更加“高傲而挑剔”的目光。卷福很投入感情的念白与演绎,被评论家认为“脱离舞台”。导演林赛超炫的试听效果和用碎纸屑带来的风暴,在评论的另一端是“跑偏了”“华而不实”的象征。虽然英国的“粉丝经济”丝毫不比中国低温,但现在看来,在专业评论的“点拨”之中,卷福离奥利弗奖,估计还有一车莎士比亚全集的距离。

明星又怎样?票房大卖又怎样?英国戏剧舞台是一个讲真正实力的地方。这种“负面”的声音或许在粉丝面前显得刺耳,但有时却是必要的。与具有自觉意识的老牌戏剧大国相比,中国国内尖锐而刺耳的评论声音太少、太轻了。“卷福的哈姆雷特故事”对如今一味讲求明星效应、推崇“颜值”的中国舞台而言意义深刻——明星,只是演员,享有“大牌”的过度溢价,只有害处。

如果说,英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高清戏剧放映项目是一种高明的文化输出,在它走过的9年里,全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城市在电影滑轨捕捉到的细节处,可以见证一个话剧王国的“自我修养”。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