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上午,台湾古典乐评家焦元溥携新书《乐之本事》来到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与乐评人柯辉一起做了题为“乐乐之本事”的对谈讲座。
《乐之本事》记录了焦元溥聆听古典乐过程中的个人故事,包括与世界众多钢琴大师的交往逸闻、欣赏经典名曲的经验和心得。
焦元溥1978年生于台北,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 自15岁起发表乐评、论述与散文,著有乐评选集《经典CD纵横观》系列三书等。同时他也担任台湾爱乐乐团“焦点讲座”策划,“20×10肖邦音乐节”和“Debussy Touch钢琴音乐节”艺术总监。
本书是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但现场焦元溥表示,自己从不会富有“侵略性”地向别人推荐古典乐。“我从来不会对听众说:‘你一定要听这个’这样的话。”他认为音乐是非常个体化的,不同的人对音乐的感受差别极大。
他也常常被问要求推荐“古典音乐的入门曲”,但他认为,古典音乐根本没有什么入门曲,只要去听,找到自己喜欢的就好。
焦元溥以自身的音乐经验为例,自己10岁开始听古典乐。当时最喜欢听勃拉姆斯,但完全没办法欣赏巴赫、莫扎特,觉得他们的音乐“都一样、很无聊”。但到了读高中时,不知道为什么,巴赫、莫扎特反而成了他的最爱。
对此,柯辉有同样的感受。“我在国外时非常不喜欢听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9世纪著名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的音乐,并且觉得自己不可能会喜欢,但后来的的确确真心喜欢上了。”他认为,听古典乐不能给自己设定曲目,“去听就对了。”
焦元溥也认为,多听才能领略古典乐的魅力。多听自己喜欢的,更要去听自己不喜欢的古典乐。他举例,自己有一位学习作曲的朋友,毕业时的口试题目为:谁是你最不喜欢的作曲家,说出你不喜欢的理由。“这个题目非常难,因为很多人不会去仔细研究自己不喜欢的音乐。”这件事给焦元溥很大启发,“即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作曲家,也要去听他们的作品,只有研究过,讲出道理来,才能说不喜欢。”
现场,柯辉还谈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买了《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却从来不去听第二交响曲,只听最有名的部分。“其实,你去听一听,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好听到让你能‘酥’了。”许多人只热衷于听名家、名曲,这让他感到非常可惜。
焦元溥怀有同样的忧虑。在台湾,一场古典音乐会,如果是演奏《命运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等经典名作,即使指挥家、钢琴家籍籍无名,票都会很快售罄。反之,一些很有名气和实力的演奏家来举办音乐会,如果挑选的曲目不被世人熟知,即使主办方极力宣传,座位也很难卖出五成。
如此一来,音乐世界似乎越来越窄了。冷门的更冷门,热闹的更热闹。“我希望,大家都能勇于冒险,保持好奇心,也许它就会带你到不一样的世界。”焦元溥说,“你爱音乐,音乐也会用它的途径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