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电影《小王子》的时候,觉得这是写给成人的童话,讲述了小王子的故事怎样影响一个小女孩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影片已经严重脱离了《小王子》原著,片中强制性的励志,固化的说道理仿佛小王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扯着嗓子下命令的“老国王”,难以接受。
73岁《小王子》 温暖了整个世界
影院里的人并不是都在享受这部童话,虽然有人看得津津有味,还是有一部分人皱着眉头问身边的朋友:“这是什么东西?”
《小王子》诞生于1942年,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故事很简单,一名迫降在撒哈拉沙漠的飞行员遇到了和玫瑰不和而负气出走的小王子。小王子一路探访,分别遇到了国王、自负的人、酒鬼、商人、掌灯人和地理学家的星球最后来到了地球,寻找着能够解决孤独的方法。在地球上他遇到了狐狸,狐狸教给他人生的真谛、驯化的哲理,小王子突然醒悟,决定回到自己的星球去和玫瑰重归于好。为了回到自己的星球,小王子求助于30秒就能置人于死地的毒蛇……
作者以小王子的视角揭露、透视成人的虚伪、教条、盲目且缺乏想象力,用小王子的口吻叙述了保持初心的人是如此的形单影只,也批判了成年人的功利主义。
虽然是童话故事,《小王子》却吸引了很多成年人,童话中那种淡淡的忧郁和悲伤、不被理解的孤独、孩童的天真以及人生的真谛都牢牢刻印在几代人的心中。
励志过火
童话故事变政治惊悚片
回到这部影片,单亲妈妈带着女儿住在都市丛林里面,妈妈很苛刻,希望女儿努力学习进入一所好学校。她们的隔壁住着一个怪老头,老人总是修理飞机,晚上的时候仰望星空。老人和小孩成了好朋友,给她讲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遇到小王子的经历,随后老人病了,小女孩为了完成老人的愿望坐着飞机开启了寻找小王子的旅程……
童话的美好在于隐喻,原著中将成人的各种形象用暗喻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而影片却丢失了所有原本的童话感觉,完完全全变成了另一种扯着嗓子甩开肩膀喊着要“奋斗”的味道。原著中那种淡淡的忧郁、伤感和孤独的气质已经被影片歇斯底里的“励志味”毁得不见踪影。严重的说教感让人觉得很不舒适,童话变成了政治课,可笑且力不从心。
改编还是借名?
影片和原著不搭
看完《小王子》这部107分钟时长的影片,原著的故事总体三分之一,潦草地将小王子的故事讲完,随后一转身就开始讲述小女孩的奋斗史,如何做一个好学生之类的,和原著的《小王子》故事相去甚远。
片中的小王子就像个模糊的概念,人物十分扁平,甚至都认为不值得飞行员去怀念那么久。这种表现十分乏力,对《小王子》原著的还原太过草率,对小王子和飞行员的感情刻画也牵强生硬,和原著简直天差地别。
原著中飞行员是个不被理解的人,他拥有一颗童心,他和小王子的结识缘自一幅“帽子”画像,其实那是一条蟒蛇吞了一头大象,这成为两个人继续在沙漠中相处的一种纽带关系,两颗相似的心相互靠近,而在电影中甚至都没有提及。
对于小王子出走的缘由,原著中用了很多篇幅去描写他和玫瑰花的相处,从开始的彼此喜欢到后来相处不下去、小王子出走,再到后来小王子对玫瑰花的想念,以及狐狸教给他的人生真谛后决心要回到玫瑰身边,
玫瑰都是小王子每个行为的动机。
反观电影中,这些重要情节都只是一笔带过,小王子的出走显得莫名其妙且幼稚难当,和狐狸的关系也逻辑混乱,根本无法支撑小王子的角色属性和人物性格,更无法支撑小王子和飞行员的关系,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只是为了让小女孩开飞机“打怪”而设定的。这还能称得上是小王子吗?
整个影片其实已经和《小王子》原著没有多少关系了,甚至可以怀疑影片只是借名《小王子》讲了个其他故事。可以这么想,假如把影片中飞行员遇到的小王子换成其他人物,比如说是E·T,影片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换成《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敏俊都没有任何违和感,那这部影片是不是可以叫做《小E·T》或者《小都教授》?
《小王子》
离优秀动画片有多远
基本可以确定,《小王子》“原著党”已经哭晕在厕所了,那么相对于没有看过《小王子》的观众,这部影片是否值得观看呢?
首先,优秀的动画片如《功夫熊猫》、《怪物史莱克》、《超人特工队》、《超能陆战队》还有今年的《头脑特工》等,这些影片中,所谓的反派角色并不会让人觉得多可恨,反而有几分可爱和搞笑的因素存在,而正面角色往往也并不是“高大上”的存在,也会有自私和阴暗的一面,只是最终都会选择善良的一方。
《功夫熊猫》中雪豹曾经是个“好人”,大师的徒弟,后来一步一步走向恶的深渊;《怪物史莱克》的恶龙,后来和驴子结成了夫妻;《超人特工队》的超劲先生也只是超能先生的小粉丝;《超能陆战队》中的教授是为了女儿报复。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中,都是会有人物属性的转换,而这种转换的方式和诱因也合情合理,能被观众所接纳和理解。而不是单纯的二分法,坏人就生来为恶,好人则生来就是好人。
在影片《小王子》的世界中,大人永远一副不懂风情的嘴脸,天真的都是傻,贪玩的都是不努力,创造性都是胡思乱想,孩子则永远是天真单纯善良的。简单粗暴的两极分化让观众实在难以接受,况且在逻辑混乱、脱离原著的叙事条件下,电影中的种种情绪就更加难以理解,这也是脱离原著的代价。
其次,电影《小王子》将原著中最精华的部分删减抛弃,原著党不爱,对于没有看过电影的观众,他们无法理解飞行员和小王子之间的情感,这种体会脱离了原著过于抽象,无疑也无法获得没有看过原著的影迷的认可。
别让铜臭味染了美好的童话
总结一下《小王子》这部电影,影片丢失了原著中最精华的部分,飞行员和小王子之间的感情也丢失殆尽,实在没有了童话中那种质感,忧郁、凄美、浪漫的童话味道被浓重的商业味毁坏,这种改编实在难以接受。
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拍摄《小王子》的导演也是一名“大人”,或者说生存在“大人”的环境中。一部本来应该是具有法式小清新气质的唯美浪漫童话,在票房和观影率等因素的裹挟下,变成了好莱坞大片风格。
《小王子》的原著温暖了好几十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相比好莱坞风格的动画,那种浪漫、忧郁、孤独且童真的小王子才是更多人想要的。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已经屡见不鲜,中国电影人更是善于此道,《小时代》、《狼图腾》、《鬼吹灯》等影片不胜枚举,但是真正质量过硬的不过寥寥。大多数改编的电影华而不实,将原著最精髓的内容和表达抛到脑后,用各种下三滥的手段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这也是文学作品改编的通病。
电影人应该更多注重内容,注重表达,仔细研究文学作品的精髓之处,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而不是急功近利看准了观众口袋里的钞票。
今后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一定会层出不穷,只希望别让铜臭味侵染了纯洁美好的童话,能真正将《小王子》带回到观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