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戎希望自己手里的砚台是作品不是商品,在她看来,作品的寿命远比作者长得多。
朱戎每天坐在“尚书房”里看书写字,这让她和她的店与周围店铺完全不同,由此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朱戎谈话,说得最多的就是砚台。她会对喜欢的东西研究得比较深,她说自己是业余里的专业。
为了解掌握各种材质砚台的特性,朱戎要亲自研墨、写字,试用不同的墨品、纸张,得出自己的结论。
她的家里随处可以看见砚台,砚台多得据说可以轻松铺满整个屋子,只是收拾起来太重了。
朱戎店里的砚台并不多,没有像其他商家那样堆得到处都是,她更希望店像书房,而推荐给客人的一定是最适合的,而不是最贵的。
从妆容到服饰,朱戎都透着一股淡淡的气质。即便她的小店突然被要求搬迁,她的反应也是淡淡的。身边女孩都在忙着海淘和代购,她却沉浸在自己的歙砚世界里,不为所动。
和同龄人不同,朱戎从小就喜欢手工、书画,对艺术有天生的鉴赏力。她说这得感谢未曾谋面的姥爷。姥爷是当时上海的一位金融家,喜欢收藏,对艺术的鉴赏力很强。这种细胞遗传给了妈妈,妈妈虽不写不画,但能看懂朱戎的砚台,并且能和她交流。妈妈又把这种细胞遗传给了她,这让她小有得意。
2003年前后,朱戎突然对奇石感兴趣,于是开始收藏奇石,逛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市场。一次在大钟寺,她被一块砚石迷住了,忽然发现奇石只能把玩,其好坏没有一个公允的评判标准,而砚石的好坏可以通过研磨(墨)、墨色比较出来,且砚石与书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身的工艺、形制有着无穷的变化。于是,她花了500块,买了平生第一块砚石。
两年多的收藏奇石经验帮助朱戎少走了很多弯路,她说:“到现在还是比较幸运的。”
2013年,她有了自己的店,取名“尚书房”,朱戎也完成了从玩家到商家的转变。她给小店定位不是收藏品,不是文具,而是文房用品,且一定要讲究。虽然主营歙砚,但凡是和书相关的物品店里都有。
开店的收入和职场不能比,朱戎说自己“穷得就剩石头了”,但收获的乐趣是实实在在的。首先她发现“传统文化可学的东西太多,发现了一件可以让自己享受一辈子的美好事物。”再有就是“认识了一帮有意思、有情趣、有学识的人,许多客户成了朋友。店里来一些高人,只是轻轻一点,就能让人豁然开朗,然后再去看书、提高。”
说到为什么钟情歙砚,朱戎觉得端砚名气太大,市场上各种冒充的东西太多,很难淘到好东西。“端如贵妇、歙如名士”,她喜欢歙砚青灰色的素雅感觉,这和她的气质很契合。她对目前的歙砚市场也有自己的判断。她认为古代端歙齐名是有道理的,只不过端砚在清代得到推崇,但是清后期的雕刻过于繁缛,她更喜欢简洁。在她眼里,一方砚台石质是第一位的,因为要研墨。第二是形制,砚台不是石雕,不单纯是把玩,形制一定在使用的前提下创造,所谓“器以用为上”。
如今,朱戎收藏歙砚、砚石已有上千块,她还在不断收藏,在她看来“持续购买才会有更多的关注”,她也愿意和别人交流探讨。11月底,她的“尚书房”将在恒大珠宝古玩城重新开业,她特意辟出一小块空间用于砚友们交流。她手里的每一方砚都有故事,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它们,这才是最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