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走心才能与时代共情

2015-10-16 09:24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走心的文艺作品才能与时代共情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今日,这篇重要讲话公开发表。习近平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10月15日 《光明日报》)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话如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艺作品。一年前的讲话,一年后公开,对于文艺建设和文化发展,仍具文献价值与战略意义。习近平的讲话其实回应了五个重大课题:中国梦需要文化复兴,文艺作品要有时代性,文艺创作以人民为导向,中国精神是创作的灵魂,文艺工作须坚持党的领导。

文艺之重,本质是精神之重。“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古人有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传统文艺史诗般的澎湃动能。在每个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古老的中华文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不忘本、不拒新,在变革与扬弃中培厚共同情感与价值、塑造共同理想与精神。

中华文艺史,是一部聚焦真善美的走心历史。所谓“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习,有文化血脉,富生活底蕴——文艺创造惊心动魄而气势磅礴,文化传承博大精深而影响千古,古往今来,说到底,无不因为文艺创作承续着走心之美。

走心,就要有筋骨。这个“筋骨”,就是中国精神。用习近平的话说,“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中国风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核心价值观上走心。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便是爱国主义。

走心,还要有道德。公序良俗,道德是核心。风险社会、陌生人社会,道德的支撑作用更为凸显。苏东坡曾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之“道”,就是文以载道。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走心,更要有温度。温度是人文,温度是情怀,温度是下至泥土、上达星空的深沉之爱。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习近平曾强调:“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中国文艺作品的温度,一言蔽之,就是文艺创作的“人民观”。

走心的文艺作品,才能与时代共情。这是浮躁斑驳的时代,也是充满期待的时代。文艺要赢得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惟何才“行”?长筋骨,讲道德,有温度。这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亦是文化强国的路径!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