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吾先生》上映后,虽然票房不温不火,但业内口碑颇佳,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刘德华演的“吾先生”和王千源饰演的绑匪华子。
其中,“吾先生”的人物原型是演员吴若甫,但导演丁晟在编剧的时候并没有局限于事实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为这个人物加入了很多人性部分,让这位被绑架的明星形象在不长的时间内有了展示性格的空间,非常难得。
首先,“吾先生”的身份被从一名内地演员被改成了一位香港巨星。这跟刘德华的身份非常贴合,在此基础上,人物的对白就有了真实的情境。影片中,几名绑匪和“吾先生”之间有不少妙趣横生的对白,有些是绑匪和人质之间的对话,有些却是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对白,为紧张的氛围增添了不少幽默感。
但最主要的是,刘德华塑造了一个很真实的“吾先生”形象。刚被绑架时,“吾先生”有一种认栽的心态,愿意交纳300万赎金给绑匪,条件是要对方将他和另一名人质释放,并答应不报警。这个设计应该是参考了一名香港首富当年大儿子被绑架后的处理方式,就是为了确保人质的安全,愿意跟绑匪达成协议,“认了!”但是电影《解救吾先生》中,绑匪显然没有现实中的“诚意”,因此,当对方要摄像时,“吾先生”第一次发怒,因为他知道,如果让这样的视频外流出来,对于他的演艺生涯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这样的重大节点上,他开始反抗。这一系列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吾先生”的性格特点,就是既有很务实的态度,也有在关键节点上的不妥协,抬高了“吾先生”的形象。
其次是对于死亡的态度。想伺机逃跑的心态不是没有,影片中也有展示,但只是想想而已,毕竟不是好莱坞大片。类似“策反”这样的事一有机会也做,但最终证明无效,但做总比不做好,这显示了“吾先生”的不放弃的态度,“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当死亡真的无可避免地要来临时,“吾先生”并没有像另一名年轻的人质一样,痛哭流涕,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迎接,片中“吾先生”唱起了歌曲《小丑》,有一种微妙的人生荒凉感,但也有一丝自嘲在内。在表演上,刘德华还是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信服。
跟片中的绑匪华子相比,留给人质“吾先生”的表演空间非常有限,但导演兼编剧丁晟通过情节设计,依然让这个人物在性格上“活”了起来,并且表现出性格的不同层面。这一点尤其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