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拉开帷幕。作为本届会演的开幕大戏,大型民族舞台剧《举杯祝福共和国》由花灯剧团、彝剧团、彭水文化馆、西藏藏戏团、内蒙古察右后旗乌兰牧骑等少数民族剧团共同呈现,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向首都的观众们展现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戏剧风采。在10月12日-26日会演期间,有11个少数民族剧种的15台19个优秀剧目陆续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中国评剧大剧院、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其中有独具特色的彝剧、藏戏、蒙古剧、朝鲜族唱剧、壮剧、白剧等,其中阳戏《比武招亲》、侗戏《行歌坐月》等剧目都是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汇集了来自全国11个省(区)、直辖市的少数民族艺术团,带来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剧表演。本届组委会按照少数民族剧种、少数民族院团、少数民族题材“三优先”的原则,由组委会组织戏剧专家进行评审,严格执行剧目遴选制,让最能反映各民族戏剧特色和发展现状的剧目参加会演,荟萃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戏剧经典。本届会演在参演民族演员数量、参演剧种数量、参演剧目总数上,均创历届会演之最。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一级编剧吴江表示,“参加会演的剧目以‘绿色’、‘特色’、‘本色’为最突出特点。表演中展现出少数民族戏剧纯天然、无添加的一面,凸显其自身最独特的部分,在表演中还原本真,本色出演。”
吴江进一步表示,少数民族戏剧的“绿色、无添加剂”,不仅要求戏剧本身质量要好,更要带有各少数民族戏剧的特点,做接地气的演出。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组委会主任杨承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少数民族作品或表现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淳朴真挚的爱情;或赞美故乡家园,表现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或展现新时期国家政策指导下,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蒙语好来宝《火山草原察哈尔赞》以歌曲形式赞颂火山草原察哈尔;花腰傣歌舞《诺赛鸟》是表现傣族女子坠入爱河,美丽的傣族姑娘头戴斗笠,身着花衣花筒裙,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隔江的恋人诉说,却又碍于矜持,只得将满心思念说给江边的诺赛鸟;彝剧小戏《喝三秒》是一出彝族现代戏,讲述葡萄园主老九为得到新镇长资助,特意招聘能喝酒的员工和新镇长喝酒拉关系,啼笑皆非的故事描绘了一幅为官者清政廉行、官民融洽的和谐画面。此外,还有许多原生态传统歌舞演出,如传统藏戏开场戏选段《甲鲁长调》唱腔、原生态苗歌《梭乃惹》等。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副会长李悦说,“少数民族戏剧会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推动了少数民族剧种的发展,而且重振了濒临消失的剧种,更为少数民族戏剧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戏剧的彼此了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另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施尼娜介绍,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由国家民委文宣司、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及全国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每三年举办一次,是一项国家级少数民族戏剧盛会。
前三届会演分别在山西省大同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本届选址北京,意在通过对少数民族优秀剧目集中检阅式的会演,让少数民族戏剧这个“冷门”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热点”。更希望参加会演的民族艺术家们在会演结束能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在遵循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发展规律前提下,依托当地戏剧发展基础,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本民族戏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通过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将各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更好地传承,让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