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叠加让短板凸显 音乐人的春天还没到来

2015-10-15 08:25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扶持叠加让短板凸显音乐人的春天还没到来

今年,独立音乐人崛起。宋冬野、好妹妹、野孩子等一批独立音乐人挺进场馆,搅动整体偏低迷的演出市场风生水起,华晨宇、魏晨、陈楚生锋芒未减,刚结束的第四季好声音又让张磊、陈梓童等新歌手获得极高关注。与此同时,各项音乐扶持计划迭出,各种渠道资源对独立音乐人们敞开,音乐人们似乎迎来了天时地利的好时代。但业内人士担忧,利好条件越多,原本致命短板只会越凸显,如果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再多音乐人走出来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拐点出现

选秀节目开始反哺音乐

唱片倒下之后选秀疯起,成为音乐人“冒头”的捷径,似乎也是惟一路径。夹杂了煽情故事、“比惨”剧情的特质直接带来的是音乐的不纯粹性,曾颇令人诟病。“我们看的是音乐还是秀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曾直言,“选秀在我看来就是秀,跟音乐没有太大关系。这个行业真正开演唱会的还是有自己创作的人,电视要的是收视率。”

但目前曾经釜底抽薪的音乐选秀节目开始反哺音乐,它们的价值更偏向被解读为音乐价值。“一个最简单的改变就可以看出节目对音乐本身的重视程度,原本选秀节目都是放伴奏,根本没有乐队,唱卡拉OK一般。”著名乐评人邓柯说,“玩过乐队的都会知道,论音乐品质以及歌手发挥,放伴奏带和有乐队的现场可以说是云泥之别。”但是到了2012年之后,“好声音”音乐总监历任王笑东、刘卓等业内颇具影响力的音乐人把关音乐制作。现场去掉了粉丝,给了乐队最大的空间,“好歌手”给每一个选手的乐队“标配”达到40多人。整体节目关注点更多偏向编曲、配器、唱功等方面,纯音乐的因素在衡量中所占权重越来越高,这无疑将推动真实的音乐创作能力更加向前一步。经过几轮的市场考验,“好声音”、“好歌曲”等选秀节目基本告别粗制滥造,音乐选秀进入2.0时代,真正开始以正向作用影响音乐产业。

“目前全球音乐都在强势反弹,流行乐发展莫不与传媒发展息息相关。”邓柯说,20世纪以前,人们欣赏音乐的成本很高:要么买票去听现场演出,要么买本谱子自己演奏或演唱。唱盘、LP黑胶、卡带、CD,这些不同时代的不同载体逐渐主导了流行音乐产业。互联网是又一次传播渠道的革命,音乐格外惨烈。互联网曾重挫了传统的音乐商业模式,十年的时间唱片销售受到打击,但是当渠道争夺基本结束,目前新商业模式逐步建立起来,互联网更多地开始驱动音乐,比如流媒体会员付费等模式在摸索和启动。

扶持叠加

“国家队”进场助力

各大音乐平台早已开始对独立音乐人的关注。今年5月,虾米音乐国内首张互联网音乐唱片《寻光集》,集中逃跑计划、痛痒、李荣浩、好妹妹乐队、莫西子诗等19组优秀音乐人,专辑试听量累积已超过3887万。该专辑就是来自虾米的“寻光计划”,意在将音乐内容连同音乐人的发掘、制作、包装、营销推广与变现,实现从专辑的发起到推广的一揽子计划,成为整个数字音乐行业的推手。豆瓣音乐独立音乐人启动了“豆瓣金羊毛”计划,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计划解决了独立音乐人想走向商业化过程中的很多繁琐环节,能让音乐人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音乐的创作和演唱上。

就在不久前,首届国家级音乐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展示成果。该计划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旨在培养青年音乐类人才,帮助青年人创业及创意作品的成果转化为发现和扶持音乐创意人才和作品,实现音乐梦想。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潘燕介绍,该计划历时6个月,共征集700多组音乐人(团组)的1200多部原创作品,涉及流行、民族、交响等多种音乐类型,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其中90%以上为原创作品,80%是20-35岁青年人群。最终共有35组音乐人(团组)入选。

潘燕介绍,入选音乐人不仅获得与顶级音乐制作人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通过整合平台得到多方面推广机会。首届入选音乐人的MV作品已通过雷石VOD曲库向覆盖全国3万个以上歌舞娱乐场所门店,约200万个包间进行同步推送;部分音乐人将获得音悦台支持拍摄MV作品,目前入选音乐人贾巴阿叁的MV已进入后期制作;理想音乐节将设立青年专场舞台,为入选人才提供演出平台;除此之外,百度音乐人及温莎集团也为音乐人提供了发行单曲和参与各类落地活动的机会。

目前,2015年度音乐创意人才扶持项目目前已进入作品申报阶段。

制度构建

音乐人成长的关键

“看到了乐观的大环境,似乎一切利好,最为致命的短板就更加不容忽视,更迫切的应该是有关部门建立起并真的行之有效去执行版权的保护。一个良好制度的构建要比扶持到人有效得多。”邓柯说,“创作出来一首真正的好歌,能有源源不断的版税收入。”

邓柯说的版税,即版权使用费。而国内目前现在绝大部分音乐人只能靠稿费或者劳务费生活,“名气大些的可以有委约创作,或者上电视当评委等这样的劳务收入”。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更多音乐人的报酬不过是一首歌一结算的稿酬,就是一把一利索。而国内相当不错的词曲作者一个作品最多也就万八千块钱的稿酬,这是买断作品的价格”。由此而来的结果是,创作者不会专注于经典好歌的创作,不关心能否流传、影响面是否越来越大,因为只有多创作才能多拿稿费。“那么为什么要把精力集中在一首歌曲的打磨上呢?同样的时间可以写十首歌、去赚十份稿费”。

不鼓励精品成为现行制度必然导致的结果,已经有不少音乐人跑去给企业创作形象歌曲,而非自发创作。“因为企业歌曲在北京一首可以达到50万元,而且只负责谱曲,这还不包括录音、制作费用。”一位业内人士说。

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舞台之外,聚光灯之外还有很多音乐人是没有现场能力的,他们更擅长纯粹地创作,在录音棚能弄出很精彩的作品。”邓柯说,按照现有的体系,这些“录音棚艺术家”的价值就完全无法体现。国外有很有名的音乐人没现场演出,照样能活得很好。反观国内的创作型歌手,特别多其实也是因为只有创作靠版权收入很难赚到钱。“他们也只能靠演出赚钱,靠创作只能喝西北风。”自己创作必须自己唱,演出赚钱了才能收到钱,这是很危险的,会导致会唱歌的歌手得不到好歌,因为创作人都在争着唱歌,而这样又如何能推出好音乐?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姜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