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乡村文明——中国探索“有根的”现代化之路

2015-10-14 16:29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为中国政府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郑重承诺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奋。”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中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小约翰·柯布11月2日在北京这样说。

第二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由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与多家机构主办,以“乡村文明复兴与有根的中国梦”为主题,旨在拯救中国乡村文明。

80多岁的小约翰·柯布特地从美国来华赴会。他迫切希望看到一个从热衷现代化到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中国可以引领世界,“甚至拯救世界”。

“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决策和关于农村发展的决定,将是影响成千上万中国人命运的决策,也是影响世界未来走向的决策。”他说。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用了极富诗意的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论。当社会热衷用机器去代替对古老的乡村生活方式的坚守时,有一群人依然坚定地判断:农业产业化和把亿万农民迁进干净的摩天大楼,这种文明转变的选择貌似诱人实则隐藏着巨大危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副主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指出,“记得住乡愁”背后,是对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历史与现代价值的再解读,是对走中国特色“有根”城镇化之路坐标的再定位,是在寻根中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和新目标。

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为根系的中国五千年乡村社会演化而形成的乡情、乡思、乡恋,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和中华文明的基因中。

“今天的中国人,不仅应自信于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应自信于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具有多样化、历史最悠久的乡村文明与乡村文化。”小约翰·柯布说。

从自然来看,中国山地隐存着桃源乡村,丘陵地带坐落着诗意乡村,平原分布着田园乡村,青藏高原孕育着天堂乡村;从历史来看,有神话乡村、远古乡村、历史名人的乡村;从功能看,有茶乡、花乡、陶瓷之乡、刺绣之乡、武术之乡、杂技之乡、耕读之乡等,数不胜数。

“中国人应该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乡村社会发展历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的国家。”张孝德说。

正因如此,面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乡村大规模地消失、远离我们而去时带来的乡愁,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痛楚最深的乡愁。

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

中央提出要让中国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指出,中国最近10年强调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合理的,不能简单推进城市化。“因为没有办法学习西方向国外转嫁危机代价,中国人必须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和谐社会的道路。”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最大挑战,不是在短期内实现更高的城市化率,而是要破解中国的乡村如何就地文明化的世界性难题。”张孝德认为,应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与乡村两元文明共生、循环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复兴乡村文明,不是让人们回到艰苦的生活,而是意识到,乡村文明中蕴藏了很多智慧,它们也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距世界小商品城义乌市区15公里的何斯路村,便是探索“有根的”的现代化路径的新农村代表之一。

2008年之前,伴随义乌国际商贸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农村发生急剧转型。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何斯路在这股浪潮中走向衰败。

为了改变现状,六年来,何斯路村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统筹发展,致力发展村庄生态经济,倡导文化建设,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品牌。

如今,在义乌市熙熙攘攘的商贸经济大潮中,重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乡村。不少在义务做生意的外国人,纷纷搬到何斯路村,成为这里的荣誉村民。

“属于当代人类的高端智能产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最佳工作场所,不在城市在乡村。”何斯路村委会主任何允辉说,未来的乡村不仅是农业,还可以成为新总部村、文化创意村、信息村、科研村、文化村、大学村、养老村、金融村、禅修村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何慧丽指出,当下在全国所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新农村建设现象,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内含着乡村主体性的因子,才称得上为乡村复兴。

“中国应该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支持小户农民在中国的生存和繁荣,呵护乡村文明,因为它们是生态文明之根。”美国环保署前高级官员、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伊万杰罗斯·瓦连纳托斯指出,小型农场是中国走向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的高速道路,效率更高,更加保护生态,人民生活更有保障。

乡村与城市的失衡是造成当代人类文明危机深层原因所在。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治河认为,现代西式城市化在根底上是无根的,因为它是以疏离和排斥乡村为前提的,是以掏空农村,凋敝乡村为代价的。

中国正在探索“有根的”现代化路径,这种“根”既是生存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将避免重走西方老路。

11月2日发表的《中国乡村文明复兴宣言》指出,在乡村文明的复兴中,重构乡村与城市的均衡关系,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也是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责任编辑:纪敬  作者:任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