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天,为真实乡村留影像

2015-10-14 15:5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近日在京提前点映。该片由著名摄影师焦波担任总导演,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团队,连续373天驻村拍摄,真实记录下当代农村的生活变迁。有提前看过的观众盛赞该片是“21世纪中国农村生活标本”。还有人热泪盈眶,感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乡”。

影片还未公映,已经声名鹊起。迄今为止,《乡村里的中国》已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8个重要奖项。谈起该片的拍摄经历,焦波娓娓道来,话语间充满对乡村的真情。“片子里没有一个情节是我导演出来的,没有一句台词是我设计的。”他恳切地说,生活才是最好的编剧。

拍摄闲暇时,焦波和村里老人聊天。

和农民一样下地干活

近年来中国电影蓬勃发展,但把镜头对准农村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早在五年前,原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领导提出,拍摄一部关于农村的纪实电影,同时还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摄制组必须在某个村里至少住上整整一年。这条硬性规定,让几乎所有的制片公司都望而却步。直到2012年春节前夕,电影局领导找到焦波,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焦波曾用三十年的时间创作了系列摄影作品《俺爹俺娘》,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是电影局领导敢把重任交给他的原因。母亲去世后,焦波提前退休,在山东老家种树。“我有很重的乡村情结,也想找个机会去了解老百姓到底怎么生活的。”他说,自己喜欢拍这样的片子。

不过,这一次焦波拍摄的不是生养自己的村庄,而是附近的沂蒙山老区沂源县杓峪村。这个村子共有167户人家,大约五百多人,不贫不富。焦波特意强调说,因为这个村子比较封闭,村民的眼神很单纯、干净,比较纯朴。他带着摄制组进村后,就成了这里的第168户村民,门牌上写着“村儿电影社”,剧组就在那里待了373天。

农家小院里,焦波带着几个年轻人养狗、养鸡、种菜、做饭。洗澡的地方就是两间房里拉个帘子,冬天洗澡要去县城,但怕人走了漏拍镜头,不敢轻易去。“我们完全过的是农家的生活,像农民那样种地、生活。”他笑着说,自己看起来也像农民,村民也觉得他就是村里的人,谁家煮了粥也会盛一碗过来,彼此沟通没有距离感,拍摄起来就方便多了。

村里大事小情全记录

刚进村那会儿,摄制组就和村民约法三章,“随时可以用摄像机记录”。不到一个月,村民们就已经对眼前随时出现的镜头习以为常了。焦波带去了三台摄像机,几乎全天候盯住村里的三户人家:文化人杜深忠家、大学生杜滨才家、村支书张自恩家。“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拍,但纪录片还是要有故事,盯一家的风险太大,最后选择盯三家。”焦波解释,这三家正好代表了村里的文化线、情感线和政治线,有典型意义。

年近60岁的农民杜深忠是村里唯一长年坚持看《新闻联播》、读报纸的“文化人”。他年轻时曾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几年,是个很有故事的人。老杜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琵琶,就瞒着妻子买回来一把,这个“琵琶梦”也贯穿影片的始终。有一次,焦波去拍摄杜家一位去世的老人,途中杜深忠指着一座坟说,这就是俺爹俺娘的坟,焦波一听,就跪在坟前磕了几个头。从那时起,老杜对焦波更信任了,拍摄起来也更配合。

一年到头只领到1200元工资的村支书张自恩是性情中人,他自嘲,“今年别的没落下,倒是赚了一肚子酒。”接待驻村干部、招商引资、修路、调解邻里矛盾,他为村里干了不少活,也得罪了一些人。有一晚,焦波接到张自恩的电话,“他喝了点酒,在山上呢,问我能不能来一趟。”焦波带着摄像机赶过去了,一见到焦波,张自恩就哭了,诉说心理的烦闷。摄像机也记录下这位基层村干部的真实心理状态。

无论村里的婚丧嫁娶,还是因工伤而亡的打工者,摄制组全部拍下,生动记录村里的喜怒哀乐。“我希望有什么大事小情,村民都能告诉我。村民就经常给我打电话,谁家两口子打架了,谁家生孩子了,谁家生病上医院了,问我要不要拍。”焦波笑道,拍打工者出殡这一段,人家的老婆也不愿意,但村民都出来支持摄制组。他说,摄制组没有剧本,没有设计任何台词和情节,全都是村民真实生活的记录。

“惊人之语”一字未删

这次拍摄之前,焦波自以为很了解农民,但在村里待上一整年之后,他才发现以前的了解太表面。“过去总是说农民苦、难,觉得农民没有理想,其实他们也有精神上的追求。”焦波感慨,这次自己也才比较彻底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他们怎么生活、就业等等。不论生活有多艰难,这块土地上的农民都会报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念去面对生活。他举例说,“杜深忠说的话比我的水平都高,他的话是根本编不出来的。”

跟随焦波拍摄的,是五六个80后、90后年轻人。由于电影局给的资金仅有几十万元,根本请不起摄影师,焦波才起用了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他们中有的人还没有毕业。这些孩子都不是学摄影出身的,但焦波鼓励他们,画面一定要拍稳,不要显得太业余。“他们没学过摄影,但拍得特别好,关键是他们专心、热情,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村里,跟我又不一样,更有年轻人的视角。”

开拍之前,焦波鼓励摄制组的孩子,争取拿到公映的“龙标”,还要争取拿奖。这些孩子半信半疑。如今,《乡村里的中国》不但获了一堆奖,还通过了审批,拿到了龙标。片子里村民有不少“惊人之语”,竟然一字未删。焦波感动地说,“这些孩子一个月就给他们一两千块钱,但他们也坚持了下来。我觉得对不起他们,等有了票房再补给他们一点。”

一年间,焦波和他的摄制组共拍摄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90多分钟的成片精华。不过,让焦波担忧的是,《乡村里的中国》接下来的公映问题,毕竟中国市场对纪录片缺乏热情,进入院线仍有难度。海航文化公司董事长杨浪看过四遍影片,每次都感动得热泪横流,他仗义相助,决定本周六先在北京海航影院公开放映这部影片,用口碑来推动发行,让观众领略这部有诚意的纪录片。

责任编辑:纪敬  作者: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