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三联韬奋书店在清华同方大厦开了第二家24小时分店。暑期过半,记者探访三联的这家“学区夜店”,周边高校让该店学生人流密集。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告诉记者,图书销量与开店时的预期有差距,学生刷夜看书的明显多于买书人群。
百余人刷夜 学术书销量好
记者昨晚9时来到清华分店,进门口右侧,三层木质台阶上,散坐着二十多位读者。南侧一排落地窗前,放着十几张桌椅,每张桌子上也都有读者在小台灯下阅读。
此刻,900多平方米的书店里,或坐或站着超过100位读者。其中大部分是学生,背着双肩背包,带着水壶从学校直接过来。
徐静是暑假从外地来清华进修的学生,她说以前看过24小时书店的新闻,决定来北京之后要来韬奋书店“刷个夜”。她准备在店里待个通宵。她正在读一本《设计中的设计》,偏专业的书籍,不过徐静认为晚上看反而更加集中。
据书店人员介绍,学术性的书籍是销售比较好的,人文书或者畅销书可能看的人多,但最终决定购买的还是学术类的书。因为附近高校多,科技类的书籍也比较多,而科技类书籍是美术馆店几乎没有的一种门类。
晚上11点,清华同方大厦的灯光已经熄灭,韬奋书店成为园区内最亮的一盏灯。
书店里还剩下三四十位读者。夜深了,已经有读者坐在地上倚着书架睡着,而位于书店北侧的咖啡厅里咖啡的香味开始布满整个书店。
有读者看完了一本《孤独的美食家》,走到咖啡厅要了一杯冰咖啡提提神,顺便再要了一个面包。在24小时书店,吃饭和看书都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销售不如预期 第三店推至明年
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告诉记者,韬奋书店清华分店书籍销售额每天为2万,晚上销售额在几千元不等。这和开店时的预期有一点差距,“其实这个销售成绩算不错了,但我们开店时候的预期是每天能达到3万。清华分店附近是高校和科技园区,来的学生和白领很多。但是学生是看得多买得少。”
与图书销售相比,咖啡厅的营业情况则是好于预期,张作珍认为这充分代表了现在年轻人的一种消费习惯,他们来书店更多的是享受一种较为舒适的看书环境。
而美术馆店24小时书店的品牌经过一年多的发酵,今年的销售成绩比去年翻了一番,今年平均的每天的销售额能达到6.5万,而去年开业时则为3万元。
张作珍表示“很多人慕名而来,美术馆店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很多游客特地过来,而来了就会买两本书带回去。”
清华分店的销售情况也让韬奋书店开下一家分店的计划将推迟。“可能会推迟到明年,我们还在考察海淀和西城区宣武门的几块店面。选址的原则就是离美术馆店有一定的距离,至少在10里地之外,因为美术馆店人气太旺了。新店选在高校区或者生活区,其实消费能力都有,主要还是周围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