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揭开敦煌遗书的神秘面纱(3)

2018-08-02 08:02 光明日报

来源标题:揭开敦煌遗书的神秘面纱

还原一个大唐盛世

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的“锁钥”,中西交流的都会。唐朝时期,中国、印度、中亚、西亚、希腊等不同文明体系在这里交融,呈现出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象。

随着敦煌遗书的释读,一幅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社会生活的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收录的是英藏敦煌文献的非佛教文献部分,即所谓的世俗文本。其中有记载敦煌边防与水利工程的图经,有官府统计人口和田产的户籍,有传统经学文献中的韵书,有唐五代通俗文学体裁中的变文和因缘,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阴阳占卜之书,还有反映中古婚俗的《下女夫词》等。解读一份份文书,就相当于一点一滴,还原一个大唐盛世。”郝春文说。

如《下女夫词·去扇诗》里唱:“青春今夜正方新,红叶开时一朵花。分明宝树从人看,何劳玉扇更来遮”——将新娘赞为艳丽的花朵,可知敦煌唐人婚礼程式中用花朵烘托青春的美好。而《下女夫词》男到女家举行婚礼、女问男答的形式,反映的是晚唐时期的敦煌民俗是北方胡族与汉族婚俗相结合的产物。

再如通过遗书里的《沙州图经》与《沙州教煌县灌溉用水细则》,可以解读敦煌的城市建制,领略古边陲城市“烽戍逻卒,万里严继”的景象。通过吉州馆驿巡官刘廷坚游历佛寺和道观写下的抒怀诗,可以领略佛教与道家文化在敦煌的交融。

郝春文指出,从敦煌遗书还可看出当时的女子有结成社团从事社会活动的自由。如S.527“后周显德六年正月三日女人社再立条件”,就是一件由15名女子自愿结成的社团,从事丧葬互助和佛事活动。另,S.4705记载敦煌女子在寒食节以足踏地,连臂成行,边踏边歌。这都说明当时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宋以后的记述差别很大。

“敦煌遗书是古人无意中为我们留下的一份文化瑰宝,其研究价值与整理程度成正比。希望我们认真整理出来的文字释录,能为学界研究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生活,提供有益的研究资料。”郝春文说。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韩寒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