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
网络文学等新媒体文学在民众的文学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生产机制、传播方式等明显有别于传统文学。对“起点”“红袖”“晋江”“豆瓣”等文学网站的调查发现,其筛选机制、作家培养模式以及粉丝文化等,都较为完整地呈现了网络文学生产和阅读传播机制的样貌。
从统计数据看,网络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其中15至25岁的占39.39%,25至35岁的占47.47%,且女性读者(59%)多于男性读者(41%)。毋庸置疑,网络言情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均以女性为主。同时,网络文学更多的是一种休闲、消遣或打发无聊的“轻阅读”产品。
相对于传统文学的读者,网络文学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变得空前便利与密切,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文学生活。比如,“起点”以推荐榜数据统计为主、编辑手动筛选为辅,此外粉丝值系统、打赏系统等运营机制都为“起点”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粉丝值系统中,粉丝绑定的对象是作品,读者的消费和投票可以为自身积累粉丝与分值,读者根据积分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荣誉称号。这使得读者对于特定的作家、作品产生归属感,并从侧面揭示出网络文学产业“粉丝经济”的本质。
与纸质小说相比,打赏系统使得网络小说更便于同读者沟通。读者既是消费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参与了创作。一些读者非常乐于参与网络小说的进程,他们不仅希望参与小说的情节构造,甚至还利用打赏,要求作者改变小说情节。同时,在对粉丝打赏行为的个案调查中发现,那些能够高额“捧角”与“打赏”的读者,往往有着富裕的家庭背景,作为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他们都投入过大量的打赏,多者甚至达数万元。这种现象说明,网络文学带来了文学生活的新变,读者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从网络文学的内容看,现实题材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社会权力斗争等占据了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比如,50%以上的作品标题中,含有“官”“宦”“仕”“领导”以及“帝”“皇”“王”“侯”“将”等关键词。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也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并对民众的文学生活产生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年底,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题材涉及青春、仙侠、悬疑等。调查显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有很大市场空间,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受众达79.2%。这种需求,是网络文学影视改编趋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
据了解,目前网络作家达数百万人,其数量远远超过传统作家,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力军。通过网络写作的在线收费、下线出版和影视、游戏改编等途径,获得经济收入的人数有十多万,但能够全职写作的网络作家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更多的是业余作者。网络作家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70%以上的是理工科出身。由于网络媒体的零门槛、多入口,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相对简单。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稿酬、成为“大神”甚至是明星IP,却是十分困难的。
随着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资本的注入,一系列版权售卖行为和新的产业模式架构,推动了网络文学直接对接影视、动漫、游戏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这就促使网络文学的IP价值超越了互联网的范围,融入更加广阔的大众娱乐市场。同时,网络文学的抄袭现象虽然频频爆出,但网络作家、读者以及大众对于网文抄袭的容忍度,比起传统纸质文学来,普遍偏高一些。
4、“新阅读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生活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与此同时,文学传播与接受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调查中对一些新的文学现象与阅读现象进行了关注,包括“微信自媒体文学”“低头族与缝隙化阅读”“移动阅读”“广播媒介与视听阅读”“手机阅读”等。
在关于微信自媒体文学的在线调查中,针对阅读方式的统计结果显示,手机和电脑是读者选择的主要阅读方式,分别占43%与28%,其他依次是纸质出版物、电纸书阅读器等,其中手机阅读已经超过了电脑阅读。而手机阅读不同于传统阅读,最主要的时间是休闲和乘坐交通工具时,分别占39%和25%。借助微信自媒体平台,微信小说有了适应手机碎片化阅读的特征,而充满日常生活情绪的语言无疑也适应移动互联网文学的碎片化趋势。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创意产品,微信正凭借其强大的传播能力为自媒体文学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对北京地铁“低头族”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快餐式的娱乐视频与刺激性强烈的网络玄幻小说是吸引“低头族”的主要原因。这些内容相对轻松愉快,接受方便且富有视觉冲击力,完全符合青年人的阅读心态与选择方式。调查发现,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具有随时随地可接触和可获得性,消除了时空距离的束缚,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手机媒体在地铁中的使用多为打发碎片化的时间,从而导致了碎片化阅读的偏向。从长远来看,当人们把主要时间花费在互联网上时,势必会压缩日常生活的读书思考时间,从而变得浮躁压抑。
对高铁乘客的调查显示,低度移动阅读者(使用移动设备不超过20分钟),有小部分乘客在乘车过程中阅读纸质书时间较长,且已养成习惯;重度移动阅读者(使用移动设备时间超过40分钟),年龄集中在18至30岁,阅读的内容多是影视剧、动漫等。这说明与地铁乘客相比,高铁乘客的移动阅读有着明显的差异。但移动阅读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现象,并深刻影响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推动了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
调查显示,青年知识分子每天通过手机阅读文学作品的有89.13%。而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阅读形式,“几乎不使用”“使用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分别为81.76%、82.58%。这表明,手机文学阅读,已经成为青年知识分子文学阅读的重要形式与途径。调查发现,92.48%的青年知识分子手机应用软件有3种以上。
调查中,有73.18%的青年知识分子认为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品位、层次”“对社会进步有很大影响”,48.55%的会抽出时间专门阅读。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学校老师、家人、同学朋友、社会舆论、网友等因素均对其文学阅读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同学朋友,占40.58%,其次为社会舆论,占28.99%。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38.41%的青年知识分子首选畅销书,36.23%的选择阅读经典作品,17.39%的选择阅读休闲杂志。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机阅读成为青年知识分子主要阅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度阅读”能力的弱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