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当前社会各群体的“文学生活”透视 (2)

2018-06-15 08:22 光明日报

2、“亚文学”与“纯文学”期刊的阅读差异

课题组对《知音》《读者》《故事会》以及《收获》等“亚文学”和“纯文学”类期刊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两类刊物的办刊定位与受众群体有着明显的差异。

对《知音》读者群的调查显示,有96%的受调查者“知道”《知音》,有85%的在不同程度上阅读过《知音》。而在这个阅读群体中,有11%的读者是“经常阅读”,有74%的是“偶尔阅读”。从读者群的年龄段来看,《知音》的读者群中,20至30岁的占48%,31至40岁的约占21.3%,且以女性居多。从读者群收入水平来看,主要集中在月收入3000元到5000元,占46%。而月收入50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群体以及无收入者,各占7.7%。因此,年轻读者和中等收入读者是《知音》最忠实的读者群。调查中,有71.9%的读者认为“感人的真情故事”,是《知音》最吸引人的部分。而这些“感人的真情故事”,其实是刊物在市场化浪潮中不断调整、摸索出来的独具特色的生产模式,带有艺术与商业的混合气息,并由此催生出新的传播文体——知音体。

《读者》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一道风景。在关于《读者》的哪些特质富有吸引力的调查中,有66.67%的选择“知识面广,便于了解外部世界”,53.03%的选择“富有知识性”,42.42%的选择“故事好看感人”。可见,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愉悦与增加知识量,是《读者》获得受众支持的最重要原因。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人生”“社会”“生活”“人物”“点滴”等栏目深受读者欢迎,而这些栏目中多数文章属于“励志型”“草根型”,都是以“情”取胜。所以,关注草根群体、书写小人物的奋斗,鼓励人们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弘扬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些是《读者》能够在内容层面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对《故事会》十多年所刊登故事的类型调查显示,亲情爱情类占12.57%,农民工进城类占12.11%,官场规则类占11.72%,农村致富类占11.54%,商场谋略类占8.29%,邻里冲突类占6.41%,贪便宜倒霉类占5.82%。其中,读者最喜欢的故事类型是“商场谋略”和“官场谋略”,分别为75.20%和56.73%,喜欢的理由基本都是“渴望知道成功的故事”和“有意思,好玩”。同时,在受调查的农民群体中,50%以上的最不喜欢“农村和农民工”类型,理由为“不真实,虚假”“丑化群体”和“故事老套,无新意”等。由此可见,《故事会》中的商场和官场故事迎合了人们追求成功的心态,从而成为最受读者喜欢的故事类型。相反,农村和农民工的故事所占比重很大,却并不受农民欢迎,这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看,《知音》《读者》《故事会》都是发行量巨大的刊物,但成功的路径同中有异。而将这类“亚文学”刊物同纯文学杂志《收获》进行对比,差异就比较明显。

调查发现,相对于“亚文学”刊物较为普泛和大众化的读者群体,《收获》的读者群明显比较小众。从读者的职业构成比例来看,学生、销售人员、教师、文职人员以及专业人士占比较大,分别为41.6%、10.3%、9.9%、8.9%和7.2%。而从读者群的学历层次看,大学专科/本科的读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7.3%,其次硕士学历者为21.4%、高中学历者为10.6%、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为5.8%、博士学历者为4.9%。由此可见,《收获》的主要读者是文化水平较高、从事文职或中文相关专业的人群。在面对读者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时,《收获》选择了坚守其精英立场,影响也基本局限于纯文学圈子。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课题组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