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琴韵书香悠远 ——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2)

2018-04-27 07:48 光明日报

方生未死之间

北大诞生于历史转折的节点上,120年的校史前后跨越了3个世纪——19世纪的晚清、20世纪的民国,以及20世纪以来的今日中国。它经历了列强侵略、国土沦丧、战争和动乱纷至沓来的年月。这不会是巧合,更像是宿命,北大诞生于中国的方生未死之间。当年,在周遭一派静默中,中国的志士仁人探寻救亡图存的道理,而新型大学的理念即是其中的重要“选项”。从古旧的思维和积习中走过来,早期的京师大学堂面对的是这样尴尬的局面:它当初设置的所谓新科,仍是旧学堂搬来的诗、书、礼、易、春秋那一路数,学员称“老爷”,可以随带仆役,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分别授贡生、举人、进士头衔等,总之,依然一派旧日模样。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选派京师大学堂的主管方面倒是慎重的。清政府委派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是朝廷重臣。他于咸丰九年(1859)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都是当朝命官,1889年代理工部尚书,次年3月又兼刑部尚书,11月被授予都察院左御史。光绪十七年(1891)先后又兼礼部尚书、工部尚书,迅即补为顺天府尹。在短时间内屡官屡迁,屡迁屡升,充分说明他是能力与才情超强之士。更为重要的是,他不是一般的官吏,他有新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集传统经学堂与西学之优长于一身。

因为京师大学堂乃国中诸学堂之首,所以当局总是寻找学界的领袖人物主政北大。管学大臣孙家鼐之后,继任其位并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是严复。要是说,作为朝廷命臣的孙家鼐是旧式官僚的话,严复可是非同一般的学界泰斗。严复是福建侯官人,国学修养弘厚,是个学贯中西、业通文理、习兼文武的奇才。早年应试福建船政学堂,以第一名被录取。船政学堂四年中,严复学习了英文、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三角、电磁学、光学、音学、热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现代科目。

船政学堂毕业之后,严复曾随“威远号”远航新加坡、槟榔屿,又曾乘“扬武号”巡航黄海和日本海。1877年至1879年,严复受派赴英国普兹茅斯大学留学,又到格林尼次海军学院深造,在那里得到多方面的学术滋养:高等数学、化学、物理、海军战术、海战公法以及枪炮营垒等各科知识。所以,我杜撰地称他“习兼文武”并非无据。更重要的是,他在人文学科方面的造诣也是国中翘楚,是他第一次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说,是他首提译事的“信、达、雅”三原则。他当然是实至名归的非常理想的校长人选。

为北大铸魂

京师大学堂刚建校的时候,并没有像如今盛行的这种大兴土木盖新房子,记不清是用了哪家皇亲国戚的旧宅了。正式挂了北京大学的牌子后,像样的也只有一座红楼。今天看来,红楼也是很普通的建筑。有资料说,当年印刷厂就设在红楼底层,颇有一些“前店后厂”的味道。红楼以外,其余各个院系(初期叫“门”,如国学门、哲学门),也都是“散居”于京城的各处。庄严的学堂被那些迂曲的胡同隐蔽着,让那些老槐树的浓荫遮掩着,也都是深藏不露的。当日学员的穿着,一般还是长袍马褂,后来有少许穿洋装的,大体总是不修边幅的名士派头。这种风习一直延续着,从沙滩到海淀,基本若是。故民间有“清华富,北大穷”“燕京洋,北大土”的顺口溜“传世”。

蔡元培是当代名士,在履新北大校长前已有非常丰富的阅历。他早年遍读经、史、小学诸书,儒学造诣深厚。他是前清的进士,1892年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戊戌变后,回乡兴办新学,提倡民权。辛丑当年他任教于上海南洋公学,后任爱国女校校长,与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1898年开始学习日文,1907年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文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史、美学和心理学,以41岁的年纪开始学习德文。蔡先生接手北大之前,曾任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已是中国学界和教育界的领袖人物。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面对的是弥漫在校园里的读书做官的旧习。甫一上任,他即昭告诸生:“大学也者,研究学问之机关”,“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阶梯”。蔡元培主政北大,不是为北大盖新房子,而是为北大立新精神。这就是鲁迅觉察到的北大之“新”,不是新房子,而是新思想、新精神。此种新精神由如下当当响的16个字组成:“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1号)。当年,蔡元培屹立于四围积习的榛莽之中,义无反顾地实行他的立校主张。马寅初回忆说:

先生于各派兼容并蓄,绝不偏袒,更于外间之攻讦者,在《答林琴南氏书》中,表其严正之主张(见《北京大学月刊》第1期)。故各派对于学术,均能自由研究,而鲜摩擦,学风丕变,蔚成巨欢。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谢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