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人工智能将歌吟书画出怎样的世界?(3)

2018-04-26 08:45 经济日报

能否取代人类——分工协作

 

创作型人工智能的优势是执行简单、重复性的创作输出,而人类可以聚焦更富创造性的智力劳动

日本研发的人工智能创作了科幻小说《电脑写小说的那一天》,不仅骗过了所有人类评审,还成功入围日本微小说文学奖;谷歌人工智能还可进行绘画创作,有画作被拍出了8000美元高价……当智能机器人大行其道,人类会不会真如霍金所言“大难来临”?

“让机器具有思维与情感、学会推理和归纳,短时间还做不到。”万小军以“小南”举例,在教小南写稿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就是可供学习的样本不够丰富,训练语料较为缺乏。而且,因为缺乏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它写出的作品大多平铺直叙,不够生动。如果仅看几篇没有太大问题,看多了难免会感觉单调、枯燥。

写诗机器人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万小军说,得益于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写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古诗中留有大量写景诗,它们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些诗普通人猛一看“嗯,不错,挺美”,但若让对古诗颇有研究的专家审视,便免不了一番品评。另外,它或许可以模仿得有模有样,但若交给它一个从未遇过的主题,就很难胜任了。

不仅行文相对单一,“小冰”“小南”们即便写出了美文,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啥,更谈不上陶醉其中自我欣赏。“记者写稿时很清楚他在写什么,知道自己要表达的语义信息。”万小军说,机器人不然,虽然它把每一个句子都写出来了,但内容是什么,它不知道也无法理解,这是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对写诗机器人来说同样适用。

关于这点,知乎专栏作者萧瑟曾在《当AI邂逅艺术:机器写诗综述》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机器诗歌生成的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在计算机诞生之前,就有好事者弄了个高频诗歌词语转盘,转到哪个词就记录下来,然后连起来形成一首“诗”。这种诗自然会出现类似“苹果吃姑娘,残红杀马特”这样逻辑不通、不伦不类的句子。当然,也可能偶然搞出佳句。

虽然前路依旧漫漫,但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积累,人工智能的春天已渐行渐近。“就写稿机器人而言,目前它仅能做到将一个基本的新闻事实描述清楚;一些深度、调查类报道还必须依赖记者完成。创作型人工智能的优势是执行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创作输出,人类可以集中精力聚焦一些更富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构建一种和谐的分工协作关系。”万小军说。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