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第二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回顾五年来北京文学成就(3)
2017-10-14 11:58 千龙网

陈晓明:在“大北京文学”和“北京大文学”意义上讨论北京文学

陈晓明提到了“大北京文学”和“北京大文学”概念。陈晓明讨论“大北京”的概念,他说:“我们今天讲大北京,那些在北京生活的、四面八方来到北京的,在这个空间生长的。现在说我是福建的还是北京的,我也讲不清。曹文轩已经在北京四十多年,你不能说他不是北京人,你不能说他没有北京经验。我觉得大北京文学需要我们去探讨的,它这么丰富,四面八方带着不同的家乡记忆,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汇集在这么一个地方,所以这里的文学是如此丰富。”

陈晓明讲述“北京大文学”概念时,将其分为老北京的老故事和新北京的新经验来谈。“我们说到北京大文学概念的时候,当然有两点可以建立起关系,就是老北京的旧故事或者老北京的老故事和新北京的新经验。这些老北京本身的一种内涵,那种沉淀下来的品质,确实是北京文学的根基,是北京文学不能够放弃的。但这种坚持和这种握住,可能对于北京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来说,对于这样一个空间无限涌动的地域来说,也确实是非常难的。”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新北京的经验,这个表现的非常多,特别像宁肯以先锋小说的方式率先表现新北京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创新欲望。紧接着有石一枫,确实非常有挑战性,而且后劲无穷。我们最开始读石一枫是跟摇滚有点关系的,恰恰是这种两极很让我震惊,很让我震撼。而且我觉得这也是老北京、新北京文学本身它的生命存在,它敢于沉淀,敢于怀旧,它有能力去记忆一个历史,另一方面它也能够穿越”,陈晓明说。

刘琼:中国故事的书写也是北京文学的成就

刘琼讲述北京文学的写作,包括都城文化的书写,也有中国故事的北京书写。她说:“对北京的都城文化和文学风格的自觉书写,这是一个主要成就。北京是一个皇城文化,像融合、包容、厚德这样的皇城文化的范儿,这是传统的京派文化范。近两年来,像张之路的《吉祥时光》、石一枫《特别能战斗》都是一种京派文化的书写。京派文化的书写有共性在里面,对京派文化的自豪和自信,这种热爱其实也有一种差别在里面,都是可以去关注和研究的。”

“另外一方面还有中国故事的北京书写问题。这批作家对于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书写自觉,我们当然也可以把它看成为望乡型。刘庆邦《黑白男女》、格非《望春风》、付秀莹的《陌上》、梁鸿《梁庄》都是望乡型书写。关于北京以外,对于整个中国土地的观照书写,也是北京文学的成就”,刘琼说。

刘琼还讲述了北京文学在期刊出版及理论评论上的特点。她说,“期刊出版大量的优秀作品,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以及各种类型文学的推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北京文学出版的成就,因为文学的成就跟出版不能分开。理论评论的空前活跃是北京作为一个文学首善之区重要的支持力量。一大批社科智库以及一流学校、一流学科专业集中在北京,为我们的理论评论实践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这样一个智力支持对于北京的文学创作本身是一个特别大的生态支持。养成非常良好的北京文学创作生态,作为一个首善之区,拥有这样一个文化政策和理论评论的支持力量,整个创作的活跃程度也是可以想见的。”

相关论坛详情链接: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北京文学力量

责任编辑:王硕(QZ0005)作者:张嘉玉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