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摆渡:英译本自身就是一部跨文化的批评
在该书英译本的出版过程中,翻译自然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实际上,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潮中,有关翻译的讨论一直是焦点话题——请谁来翻译最有利于译介效果?原著在翻译过程中的删改是否合理或必要?具体字句的对应外文选择以及原文忠实度究竟该遵循哪些原则?等等等等,这些争议性的话题和技术节点,在《陶渊明的幽灵》英译过程中,都经过了作者与译者的审慎考量和细致打磨。
不同的作者对著作英译有不同的要求。有些作家或学者希望译者能原汁原味原样不变地呈现原著的面貌和风格。而鲁枢元对自己这部学术代表作的翻译却表现得比较放松,更考虑到中西方读者在接受时可能产生的阅读视角和知识储备的差异。在把书稿给译者时,出版社并未提出修改要求,鲁枢元自己先主动做了一道删文处理,中文原书二十四万字,被他删成十八万字。删去的部分有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关于陶渊明阐释的一些纠葛,还有一些是对于西方哲学的常识性解说,考虑到这些内容对于西方专业读者来说并不必要,所以删去。至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些重要的哲理,比如《老子·第二十八章》关于“知白守黑”的阐述、《庄子·达生篇》中“返气相天”的观念,尽管意蕴深奥,难以翻译,但事关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对外介绍,他还是刻意保留了。
“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对此我完全是一个外行。我当然期待译著能够大抵清楚地表达我的初衷,能够得到英语读书界的认可。但我也深深知道翻译一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再创造。而阅读,其实又是一次再创造,一个持续的接受与阐释的过程。一定要求原汁原味是没有道理的。”鲁枢元说。
该书的翻译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一般而言,“汉译英”要比“英译汉”困难许多,学术专著尤甚,所以,光是寻找译者就花了不少时间。经过几番筛选,最后苏州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孟祥春博士承担了此书的翻译重任。孟祥春历时两年,终于完成这项“艰辛而又满足”的翻译工作。实际上,该书的英译本自身就是一部跨文化的批评,它首先是原作者的跨文化批评,其次还是译者的跨文化批评。鲁枢元在书里引用了西方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的汉语译著有六十六部,引用的片段有一两百条。既然要译回英文,孟祥春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找到这些西方作品汉译本片段所对应的英文原文以及详细准确的出版信息。仅这项工作就进行了六七个月,所幸他当时人在加拿大,查阅外文资料可谓便利,否则几乎不可能顺利完成。翻译过程中,孟祥春一方面尽力保留很多中国古典概念的“中国性”,另一方面还需要从西方的视角来审视,用改造过的西方概念或范畴来再现中国的古典概念与范畴。光是建立“对应”的英文词汇和表达,就很不容易。在英译稿定稿之前,孟祥春还采用了目前国际学术著作翻译中比较通行的做法,即邀请一位很有经验的英国审校者审校译稿,以去除他的英译中可能存在的不自然的英文表达。如此的反复打磨,最终成就了这部高质量的英文译著。
鲁枢元非常感谢孟祥春的翻译,称赞孟祥春是“可以信赖的文化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