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足音:寻找陶渊明在西方的“精神盟友”
写《陶渊明的幽灵》时,鲁枢元研究了西方生态文学、生态批评中与陶渊明有精神默契的作家、学者的思想和创作。该书在文学、哲学、美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所展现的中西比较视野,被认为是该书很快被斯普林格出版社接受的原因之一。
斯普林格是创立于1842年的著名学术出版社,审稿向来严格。与很多中国学术著作译成外语出版时默默无闻的状况相比,该书在出版之初即得到了一些西方著名学者的较高评价。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在该书的推荐语中特别赞赏:“鲁枢元教授不仅详尽入微地描绘了陶渊明的思想,还把陶渊明与西方思想家并而观之,从而呈现出陶渊明思想的深刻价值。”
美国爱达荷大学教授、著名生态批评家斯考特·斯洛维克不吝赞美之词:“本书视域广阔,雄辩而动人,在通篇专注于陶渊明的同时,亦纵横中外,从庄子到温德尔·贝瑞,不仅展示中国环境思想的独特洞察力,也阐明了东西方文化的深远交融。从根本上说,该书提示了我们如何通过与自然的关系而探索人类存在的基本意义。”
耶鲁大学教授玛丽·伊芙琳·塔克女士为此书撰写的序言更是文采丰茂,充满感情:“鲁枢元的新作斐然深妙……陶渊明能为一千六百年后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带来什么?
答案或许就是对质朴而又纯真的自然的洞悉,足以启迪我们的心智,这让我们知晓我们终将归向何处……”
可以感受到,这些西方学者为陶渊明首次以较清晰面貌在西方学术界亮相而感到兴奋。
随着《陶渊明的幽灵》英译本的面世,陶渊明在西方的精神盟友正在慢慢增多。今年6月9日,鲁枢元到上海师范大学参加一个研讨会,遇见了特丽·威廉姆斯与布鲁克·威廉姆斯夫妇,他们都是美国生态文化界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学者。其中特丽的《荒野的慰藉》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曾被程虹教授翻译成中文,在中国读书界拥有诸多“粉丝”。他们在会上相谈甚欢,鲁枢元甚至还给布鲁克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鲁布柯”——“大地布满青枝绿叶”!布鲁克欣然接受,笑称鲁枢元为“brother”(兄弟)。让鲁枢元意外的是,特丽女士说,最近两个月里,他的这本关于陶渊明的英译本竟然成了布鲁克的“精神寄托”。他们夫妇在此次中国之行中,将这本书稿厚厚的复印件随身携带,几乎每一页都用绿色的便条写下阅读所感。
这样的相逢让鲁枢元很感动:“我们的陶渊明终于在当代西方遇到了知音。”
“最佳范本”:在世界文学语境中诠释中国文学
《陶渊明的幽灵》从中文书稿出版到“走出去”的过程,总共不到五年,这在中国当代学术专著的外译中并不多见。之所以能迅捷而顺利地译介成英文出版,也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乐黛云教授的极力推荐与促成分不开。
鲁枢元虽然长年在大学教书,但他自认更像一个“民间学者”,最初他并没有奢望将《陶》书翻译出版、推向世界,“因为这绝非我个人的能力所及。”令鲁枢元十分感动的是,《陶渊明的幽灵》出版后,他在第一时间收到乐黛云老师的电子函件,她说:“十分震撼,这就是我多年来追求的在世界文学语境中诠释中国文学的最佳范本!”
乐老师不但对这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还在第一时间向有关出版社加以推荐。那时,这本书还没有获得鲁迅文学奖,国内的评论还不多。是外研社领导的坚持,这本书被纳入“中华学术文库”(乐黛云是编委之一)才得以最终出版。
“我很感激乐黛云老师,我和她其实并无深交,好像只是在哪次会上远远地见过一面。”鲁枢元说:“今年5月22日,也是我刚刚拿到英译本样书之后,乐老师便发来邮件说:‘《陶渊明》英文版新书面世,枢元,太为你高兴……我摔断了腿,情况危殆。’这是她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二次跌伤,我曾提出到北京看望她,被她谢绝了。然而,6月6日,在她伤势稍稍稳定后又给我发来短信,称英译版新书的面世是‘开创性事件’。学术乃天下公器,鲁枢元不过一区区常人,在乐黛云老师的胸怀里惦记的是‘天下学术’!
”外研社“中华学术文库”丛书目前已出版了近三十本。从已出的书目来看,以中国古代经典为主,当代学术著作所占比例还很少。鲁枢元认为这套丛书可谓应运而生、适逢其时。“在人类社会进入生态学时代之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素朴的现象学思想、先天的整体论与生成论思想、和谐的自然美学、自发的生态哲学思想,已经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拒绝的学术资源和精神能源。与近百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界总是‘顺水西漂’不同,在新的世纪里,它将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也将是中国学术走向自主自立的开始,将是中国学术精神世界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