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大智若愚 先飞鸟 相声一杰(2)

2017-06-20 07:3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大智若愚 先飞鸟 相声一杰

故事

“和老唐吃饭,都是他候账”

得知唐杰忠先生去世,正在昌平写剧本的戏曲曲艺评论家张永和十分悲痛,两人曾共事多年,私下也是极好的好友,张永和还曾为唐杰忠撰写自传,在朋友眼中,唐杰忠是个好老头,人品好、和气、厚道,“和老唐吃饭,都是他候账(结账——编者注)”。

上世纪80年代,马季和唐杰忠堪称相声界的风云人物,也是单位最早拥有汽车的演员。张永和记得,当时他和马季一人一辆两座的丰田小汽车,每每被人充满艳羡地夸赞,老唐都不忘补上一句“其实比摩托车强不了多少”。汽车是唐杰忠买的,可跟公共汽车差不多,每逢同事、街坊有事,这辆车总是被第一时间想到,唐杰忠也要义不容辞地客串司机。张广和本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每年清明扫墓,唐杰忠都会开车接送他往返西山墓地,“义务帮工”了好多年。

有一次,两人开车上路,到了中途,感觉情况不对,老往一边偏,张永和打趣:“老唐,你最近又胖了。”唐杰忠哈哈大笑,又开了一会儿,觉得不对,应该下车看看。原来,车胎没气了,老唐一脸得意:“瞧瞧,我猜得没错。”

接下来的事,让张永和意想不到,只见老唐变魔术一样戴上一副雪白的手套,又从后备箱拿出一个锃光瓦亮的电镀小箱,喀的一声打开,里面改锥、扳子各种工具整齐码放,“我来换备胎”老唐说干就干。更让张永和想不到的是,胖胖的老唐费力地弯着腰,整整鼓捣了半个小时,一身油汗,结果坏轮子依然如故——敢情是个假把势。

老唐直起腰,回了半天神儿,才悠悠地问:“我们这是在哪儿?”张永和辨了辨方向回答:“好像在北京玉器厂附近。”“你还是找人帮忙吧。”老唐泄气了。张永和跑到玉器厂,说明了情况,听说唐杰忠的车坏在厂门口了,屋子里呼呼啦啦冲出来十几号小伙子,一会儿的功夫就给换了胎。“唐老师,说段相声吧!”面对小伙子们的要求,老唐一脸苦笑,“累得实在不行,今儿说不了了,赶明儿你们去剧院听相声,就说是给唐杰忠换胎的,我都请客。”后来,唐杰忠果然兑现了诺言。

至于那辆车,后来老唐不开了,一个原因是徒弟们买的车都比他的好。他还拿这事假意挖苦徒弟,“买了破车臭显摆,你看师父我都不开车了,知道为什么吗?我老了,给别人当不起司机了。”

唐杰忠的厚道还体现在处处为朋友着想。张永和回忆:“他退休之后,喜欢拉着当年的同事一块儿玩,每次玩儿,同事都会叫上我。后来老唐说,‘别叫了,永和太忙了,你叫他来,他肯定会来,但干不完自己的活心里还着急……’唐杰忠真是好老头,可惜了,这两个月的努力没留住他。”本组文/本报记者 祖薇 供图/东方IC

旁白

唐杰忠这一拨:以人民的名义说相声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一批新时代的相声演员,包括唐杰忠、马季、李文华等等,他们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影响巨大,这些相声演员虽然在相声行业的家谱里辈分不同,但是从他们的成长、发展的轨迹以及对相声艺术乃至中国文艺发展的贡献来看,是具有独特性的。

这些相声表演艺术家,和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声前辈以及今天极端市场化的相声后辈相比,“人民性”是伴随他们终生的,用当下最时兴的话说就是:他们是以人民的名义在说相声。

所谓人民性,在我看来,是有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他们本来就是人民的一分子。他们对相声演员这份工作的社会认同是没有所谓高低贵贱之说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下九流,而是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因此他们在舞台上就不会把自己当作观众的“玩物”,不会哗众取宠,不会说什么“学徒伺候您一段”……这种看似传统实则自我贬低的舞台行为,更不会上台以相互贬损,没有目的地滥用伦理哏、脏活、臭活等以丧失文艺工作者之尊严的表演方式来博得观众一笑。

第二个层面,这些相声演员是抱着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为目的来表演相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些演员下农村、下工厂、下军队,在风雨里为广大人民群众说相声,他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因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渗入到他们的骨髓里,即便在市场化的时代,他们商演、走穴,但依然保持了对人民对观众的这份热爱,他们不会把舞台当作发泄自己心中不满的小天地,当作混淆视听、打压同行的“广播站”,观众买票是来享受相声艺术的,而不是来听“骂街”的——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对舞台的尊重,首先就体现在了他们对观众的负责与尊重上。

不得不说,“人民性”是时代给予这些演员的印记,而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这些新时代的相声演员不断地追随时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去发展新时代的相声。马季、唐杰忠、李文华等新相声演员,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他们的老师都是相声行业的大师,但是他们却能在不同的时代去表演不同的相声,需要传统的时候,他们可以说《请剧团》(马季、刘宝瑞);需要讽刺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打电话》(马季、于是猷);需要歌颂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新桃花源记》(马季、唐杰忠);在仅仅需要“笑声”的时候,他们不仅可以,更是勇敢地说了《友谊颂》;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还可以说《宇宙牌香烟》(马季)、《虎口遐想》(姜昆、唐杰忠)等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这一拨的相声演员总能够出现在人民群众需要他们的地方,即便受到历史的局限,他们也尽可能地为人民带去笑声。这就是这一代相声演员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对于相声艺术本身,更是对于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具有启示性的作用。

在文艺市场化的今天,我们经常痛苦于没有好的作品,尤其是相声,痛苦于无法满足观众的“笑”。很多的时候,是文艺工作者过于强调“为人民币服务”了,而缺少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再深入社会、不再深入生活,仅仅靠小聪明、靠所谓的技巧,乃至于靠卖脸、卖德性、卖骨气、卖尊严去博得一笑。

人民,是相声的底气,是相声的根;没有了人民,没有了“为人民服务”的视野与境界,相声只能再次沦为下九流。

向马季、唐杰忠、李文华这些人民的相声演员致敬。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水满则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