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大智若愚 先飞鸟 相声一杰

2017-06-20 07:3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大智若愚 先飞鸟 相声一杰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18日晚不幸逝世,享年85岁。唐杰忠的弟子韩占军透露,“老师遗愿丧事一律从简,因此家里不设灵堂,老师遗体已经移送至八宝山殡仪馆。”此前有媒体称,唐老的追悼会将在本月26日举行,不过,中国广播说唱团副团长刘全利透露,此消息有误,追悼会的确切时间是本月22日上午。

“比起其他相声演员,他更多才多艺”

唐杰忠并非相声科班出身。据了解,他1949年入伍,先当文艺兵,打快板,做鼓动宣传工作。1949年4月至10月,他所在的部队曾从天津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广州,途中还要打仗。在江西过九连山,7天7夜都在下雨,路只有一尺半宽,这边是山涧,那边是高山,大家都要扒着山走,十分危险,而唐杰忠还牵着一匹马,马上驮着他从天津出发时买的幕布。到了广州,幕布一点没湿,保存完好,唐杰忠为此立了大功,相当于现在的一等功。

《笑佛唐杰忠》作者张永和介绍,这段部队经历,让他的表演风格有别于其他的相声演员。“他不仅说相声,还创作相声,比如《柳堡的故事》,单口相声《神兵天降》及相声《重庆之最》、《广州之最》(后两段作品均与马季合作),还有以写评论、笑话及小相声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所以,比起一般的相声演员,他的文艺气息更浓,可以说多才多艺。”

刘宝瑞言传身教打下捧哏基础

当然,观众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捧哏艺术。这与唐杰忠的老师——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密不可分。1959年,经过快板大师高元钧的推荐,唐杰忠拜刘宝瑞为师。对于这个徒弟,刘宝瑞不仅倾囊相授,而且亲自为其捧哏,每天至少三场,还要为他说“活”。根据唐杰忠的回忆,刘先生特别强调“捧哏”的重要性,嘱咐他要全面锻炼,既要学“逗”,也要学“捧”。“相声里大部分的包袱都是用‘捧哏’技巧给翻出来的。特别是在‘肩膀儿’、‘搭桥儿’等方面,更显示出‘捧哏’的重要性。如果‘捧哏’包袱翻不好,‘逗哏’艺业再强,包袱也出不来,干着急。所以你既要掌握抖包袱,又要学会翻包袱。”

刘先生的教诲,为唐杰忠此后和马季、郝爱民、姜昆三位名家的合作打下了基础。“‘都说三分逗、七分捧’,但行外人很难了解‘捧哏’的功力。”张永和介绍,在相声界,捧逗之间换换搭档倒是常见的事,但对三位表演风格迥异、语言节奏不同的相声名家都能配合得那么默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季的风格是热情、火辣、口风快,唐杰忠则是冷静文雅,沉着稳重,关键处画龙点睛,翻出包袱,就有满堂彩;郝爱民做相声演员之前,是北京26中的学生,所以他的相声不俗气,带着学生的干净,唐杰忠就改变了与马季表演时憨厚诚实的风格,是以冷面滑稽的手法和稍慢的节奏与之相辅相成;姜昆则是青春、快速、火爆、时代感强,唐杰忠和他站在一起有点像‘老叟戏顽童’,难得的是,他跟得上节奏,接得住话,说明他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唐杰忠曾被评选为“全国十大笑星”,而所有入选的相声演员中,捧哏加在一起不过两三位,由此可见其捧哏造诣之深。

“挺机灵的一个鸟,还飞在你前头”

据不完全统计,唐杰忠一生表演的相声作品达到了几百段,2006年,在一次与网友的互动中,有人询问:“您演了这么多段子,最满意的是哪段?”唐杰忠回答:“我最满意的是和马季先生合说的《友谊颂》。”那是两人1973年合说的一段作品。

张永和介绍:“这段作品并不好说,里面有不少英文段落,许多捧哏老先生都打了退堂鼓。唐杰忠当年已经41岁,没有一点英语基础,他硬是给每个英文单词都标上了汉字注音,汉字写不出来,就用日语字母注音,一点点地背下来。结果那段作品一炮而红。”马季曾经说过,虽然唐杰忠老把自己是“笨鸟先飞”挂在嘴边上,总跑在前头,“但是大家伙得注意了,他并不是‘笨鸟’,他是挺机灵的一个‘鸟’,他还飞在你前头。所以他无论是跟谁合作,在相声界他是稳稳当当的,他站在了一个革命的、前辈的、大捧哏的重要的位置。”

当年在接受采访时,和唐杰忠相识40多年的赵连甲说,虽然唐杰忠总说自己如何沾马季的光、如何学马季,其实,“可以说我跟马季一直拿他当老大哥,他是个相声坯子,也是个领导坯子。而且他热情,他组织能力强,什么事情我们都靠他。”唐杰忠曾多年在中国广播艺术团担任办公室主任,演出队各种各样的活动安排,无论大事小事、正事杂事,唐杰忠准是站在最前边为大家服务。此外,“创作作品的时候都有唐杰忠,但是哪儿发表了,节目单上要印名字了,没有唐杰忠了,因为他不让署名。”唐杰忠有意地不争功。

与他合作多部经典作品的姜昆则评价:“长期以来,唐先生一直从事着陪伴鲜花的绿叶工作。在最艰苦的岁月中,他陪伴着马季老师为中国人民制造了欢笑。后来又接替了李文华先生,站在了我的身边,一步步推动我向前走。那些年我们合作了《虎口脱险》、《着急》、《电梯风波》等一系列作品,我个人感觉还是留给了相声史册上很多值得纪念的隽永的被老百姓所认可的段子。唐杰忠先生病重之后,我经常到医院去看望他。这半年之间,我们还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未来我想建造一块墓地,准备将唐杰忠先生和已故作家梁左、老艺术家王昆、老艺术家于是之等一起去作伴儿,争取让唐老师在天堂上也多一份笑声。”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水满则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