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方、粉丝代表、网站大数据的各方博弈中,即便是经典的原著小说也难逃被“绑架”
面对改编剧种种乱象,人们往往把不满发泄在明星和IP身上。但这二者真是“原罪”式的存在吗?
粉丝经济发展至今,资本看到了偶像作为符号的变现能力,拥有大量拥趸的IP和拥有大量粉丝的“流量”明星就是高收视、高点击率的保证。一方面,电视剧投资越铺越大,投资方需要快速从影视剧市场攫取利润,自带热度的明星与IP就是投资稳妥的保证;另一方面,在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影视作品为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被选择的资格,握在手里的“流量”才是“王牌”。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明星成为了作品的中心,剧本不再是立项的基础、更不是制片方首要关注,也就少有精心打磨剧本和细节的“良心剧”。很多改编剧的导演和制片甚至都从未完整看过一遍原著作品,更谈不上去把握小说的精神内核和作品精髓了。而启用所谓“顶级流量”的剧组,有时还要听取“粉丝代表”的意见,为了不损害偶像的人设,其饰演的人物从形象设计到对手戏都要严格把关,有时不惜将情节阉割甚至完全改变。
同时,视频网站也有所谓“网感”的要求,他们通过一些PC端、手机端看剧的数据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神秘的、有网感”的大数据,这些“数据”被称为“网友喜爱看的”,并“指导”着剧本中人物角色的设置和情节的改编。
在资方、粉丝代表、网站大数据的各方博弈中,即便是经典的原著小说也难逃被“绑架”。更不要说“故事不够集数来凑”正越来越成为“按集数卖钱”的片方收回成本、增加点击数据的“捷径”。电视剧从1990年代的平均10集,到如今的单部剧突破90集大关,20集故事才开端、40集才引出主要矛盾。改编自南派三叔同名小说的 《老九门》,剧情注水而拖沓,甚至同一个场景靠着不同滤镜就可以多次重复出现,短短40分钟的剧情还要带上“上集回顾”、无关紧要的“剧情闪回”和主角冗长的内心独白。电视剧 《择天记》 将本可作为一个故事单元的“找寻周园钥匙”,拖成了整部剧的核心剧情,却直接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折袖,致使剧情的不连贯。
“赚快钱”的资本流入文艺市场、“盈利”成为首要目标,粉丝经济与流量思维应运而生———这些,恐怕才是行业怪象的根源所在。(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