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腾讯文化、京东图书、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21大学生世界华语文学人物盛典”在京举办。盛典的致敬对象,是全球为华语文学写作、研究和推介做出重要贡献的作家、学者与翻译家。参与的初审评委是5位著名作家、批评家和学者,终评委则是21位人大创造性写作研究班的青年作家。今年是这一盛典首次举办,首位致敬对象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王德威。
来自于21位人大创造性写作研究班的张楚朗读了王德威授奖词。授奖词称,王德威是华语文学写作、研究和向世界推介的最为不可忽略的一道身影。他的文学批评自“有情中国”的历史观和“被压抑的现代性”为起点,在文学、历史、政治和现实之间追根溯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史研究开拓了新的方法论和思想资源。而王德威先生和其他海外学者在2006年提出的“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旨在强调中国的域外经验,重新发现、整合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别和地域的华人社团和社群的华语文学。
从美国远道而来的王德威发表了名为“‘华夷风’——华语文学的视界”的讲座,具体谈及什么是华语语系文学,什么是“华夷风”。
《北京晨报》特将王德威教授的讲座整理成文稿,以飨读者。
什么是“华夷风”
2014年在我的学生,有马来西亚华语背景同事的安排下,我到了吉隆坡等地,有一个店铺的招牌吸引了我,那是一个对联——庶室珍藏今古宝,艺坛大展华夷风。我说“华夷风”,就来自于这。
“华夷风”说明了在海外,一代又一代不同的居住者、访问者,他们对于个人自身的境遇,他们对于在文化的来往上,尤其是文物的交易上所得到的一些基本的心得。
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老城在12世纪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叫做马拉加的王国。在15世纪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来到这个王朝,而与此同时,谣传中的中国汉丽波公主远嫁到这个王朝,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人物。而在此之后的18、19、20世纪,马来西亚和马来亚整个的半岛曾经经过了荷兰人、英国人和日本人的殖民统治,一直到1957年马来亚宣布了独立,1965年之后变成了马来西亚。
从明代中期以来,络绎于途的有很多华裔的移民来到这个地方。一直到今天,也包含了超过700万华裔。而最特别的特色是,在这样一个华语团体里面,他们坚持了对于中文汉字的不懈追求,成为他们族群认同的标记。
马来西亚的华语文学有他独特的成就。在今天,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学,当我们讨论广义的世界华文文学,或者海外文学的时候,又怎么看待这样一个独立的国家里面,华裔的子民经过百年来所累积出来的文学成果呢?
所以,我借用“华夷风”这个词来说明我个人对于这一类的文学成绩的观察。